|
投行理论实务,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学校鼓励读纯英文教材,纯英文教授,尤其是John Hull为代表的Derivative领域的教科书。Quant民工们,就不必看中文了,从最基础的测度论,到实务中的编程软件,适应这个现实,先忘了中文吧,假装自己是一个出生的小孩,从零开始学说话。
顶级投行的analyze,是不喜非英文背景的,要是你没留过学就比人家low一个档次,没请过英语为native language的导师那基本面试都没有了。
别说我消极,事实就是这样,顶级投行倒不是专门歧视Chinese。
把格局放大!中文语境是不能适应国际投行的,不信就看看,知识是以语言,语境为前提的,中英文的语境不同,即便翻译再好,也只是学个大概,即便原理学好了,你也要用英文编程,看图标财报legal文件。
国际投行不只靠名气,靠忽悠,而是实打实的定价估值模型,不然咱们中国人干嘛要钻着进去,并且以此嘲笑一切没能享有这份荣耀的非顶级投行,至于那些进了国内券商的,如果觉得都没脸抬头看GS,JP,Des,那你们除了妄自菲薄,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水平真不行吗?
不幸的是,水平不行,不是因为脑子不行,而是语言差距,所谓媒介即讯息,还以为中英文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觉得只是说法不同,关键还是看你的内涵?别傻了……
中文,仅仅是表达方式本身,就内涵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那是与国际投行们从心里看不上的,至少也是格格不入的。
拿邹恒甫教授的话说(虽然他是搞经济的):不学英法德,不谈文史哲。至于投行,那还多说吗?(邹教授说自己的学生不争气,全去投行了,留下学术精神的没多少……)
Quant民工还好点儿,至少咱中国人数字敏感,数学不错,编个程的用的英文也都以逻辑为主,与语言预设的思维出入不大,把自己当成使用计算机的工具,你会感觉好得多。
至于IBD,那你们可真的要把自己当外国人啊,从你是分析师开始看paper,chart,legal,就得操练起来;升到了assistant助理,再到VP,就可以拿着分析师们做的图表侃侃而谈了,之前你们是从英文的思维想,现在加上说话,当然别回到中文思维,不然太low了。
记住,哪怕你的同事,和你上司partner都是中国人,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共勉吧。
最后有点儿本事的,都把自己变成欧美范儿,连豆浆油条也换成披萨三明治了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上个合伙人级别了,那时你将终于有机会面见一个白皮肤高鼻梁,不会说中文,也不愿说中文,甚至看不起中文的人,你的上司。
也许你是个local投行,干的是创造价值的事儿,促成某桩收购,搞个宏观对冲之类的,还有些naive的觉得自己是爱国人士,金融救国啥的,那就都图样了。因为从你现在的教科书,到简历,全英文面试,实习,一步步升级开始,你就在一步步的丧失自己的思维方式。
你也许在中国创造了价值,可创造价值的那个人,骨子里却不是中国人,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中国人的味道,把你和那些常春藤毕业的kids放在一起,从窗子外看,没人分得出你们之间的区别。
那又能怎么办呢?总不能放弃我的年薪百万去个什么国君,中金之类的local吧,太low了,这么多年留学英文岂不白费了?
至于国家文化那些,我又该关心吗?若最顶级的人都用英文来思考,那我为什么不呢?顶级的投行人才,以英文为媒介和前提,从而挤占了说中文的local投行,挤占业务,挤占利润,挤占生存,哪怕最后中国国土上全是英文冠名的投行,那也要几十年了,我只活一辈子,和我又有何干?
经济不行,于是语言就不行,语言不行,于是语言为媒介的知识和逻辑思维也就不行,从而经济更不行。
进投行?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