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天 欢迎关注 微博: 金融小报
经济升级转型,必然面临新产业的兴起和旧产业的淘汰。在此轮过程中,部分行业产出严重过剩,行业重新洗牌不可免,在不同的行业形态中,无论以前是大企业寡头竞争还是千万中小企业厮杀,在宏观经济下行调整过程中,资产质量同步下降,经营难度与生存压力不断提高。作为债权资金重要的融出方,银行也要伴随经历痛苦的转型,对银行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对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政府积极鼓励与推动的,只有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不断活跃起来,并从中冒出强大的企业。 如果说的接地气些,就是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但同时也处于不同的产业周期,中小企业一定是一块非常重要的蛋糕,在互联网的时代,其就是长尾客户,数量巨大,但因为营销成本、服务成本与利润率的原因,银行一直很难推动这块市场,但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全面兴起,并开始有占领这块市场,加上政府战略的倾斜,银行才开始不断的认识到这块市场的重要性。
那么银行未来发展中小企业的突破口是什么呢?
1、互联网+的时代,要有互联网的思维。 所谓的银行要有互联网思维,并不是银行使用了互联网的技术就是有了互联网的思维。关键是对互联网去中介化、平台化与长尾理论的应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招商银行在开展小企业贷款时,组织了一个千人展翼计划,这个计划没有进行任何的互联网的改造,却非常具有互联网思维。招商银行协助科技部的中国创业大赛,大赛同时在各地园区、科技厅、创投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协助下,筛选出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招商银行为其中的优秀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这样就是找准切入口,借大赛之势,众家之力,在一个平台化的活动中,发掘了优质企业,提供了近150亿的贷款,我想以此种模式筛选出来的企业无论从逻辑还是结果来看,都不会比银行费心费力的去做尽调然后通过人力的地推营销去发放贷款的结果好的多。其中有几个关键好处在于,第一,我不用花什么物力与人力就筛选出了优质的企业,第二,我同时在积极的支持了政府相关政策,第三,以很好的途径扩大了银行影响力。这种模式虽然没有借助互联网的工具,但完全借助了互联网的思维,以四两拨千斤之术达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从新来梳理下小企业客户营销的互联网思维,分别是:长尾客户,客户来找你,平台化,去中介化,低成本高效率,如果基本满足上面几个条件的模式,基本也就是互联网模式了。服务中小企业是服务长尾客户,服务长尾客户的理念在于不是你来找客户,而是客户来找你。所以只有通过借助平台或活动,例如在中国创业大赛,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企业会热衷于赛事的参加,其他机构机构基于责任与利益也会认真的去筛选企业,这样子银行没花什么力气服务与营销就获得这些客户,这就是低成本与高效,所以未来银行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客户,寻求各自的边界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并要充分利用这种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金融时代,别被互联网甩开太远。 2014年P2P、供应链金融、理财金融的兴起无疑对银行产生很大的刺激,互联网金融就是要做银行没做过的客户与模式,不是完全的颠覆,但是却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震动。 未来银行一定要研究的课题就是怎么不被互联网甩开的太远,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对银行目前的优势与劣势作出分析。银行的优势在于品牌、网点、牌照与行业经验。 品牌的形成,决定银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网点可以实现其对于客户的更快更广的到达,牌照是行业的门槛,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弱,但想线下开银行,还是除互联网巨头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实现的。行业经验在于多种产业及金融业务的行业积累。 银行的劣势在于体大改革难、重人力与重资产、创新能力与创新执行偏弱。所以未来银行应在布局互联网金融方面,结合未来中小企业发展、业务创新,甚至结合未来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去不断的研究与互联网及第三方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用户与创新,只有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去不断的创新产品与模式才是银行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出路,因为没人敢说银行的IT与互联网技术是薄弱的,真正薄弱的互联网金融的理念。 在通过重资产、多网点、重人力的传统模式去覆盖中小企业时,很难理顺一个真正共赢的服务机制,只有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工具与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模式。 3、银行,请创新你的业务与模式。 目前银行更多提供的借贷性质的产品,未来伴随金融业务的发展,多样化产品与风险控制能力将非常重要,因为金融创新同时在伴随风险的提高,如果在产品创新的同时,降低风险将非常关键。 现在央行不断降息降准之后,银行的收益空间不压缩,未来借助金融改革实现混业经营将非常关键,借助股权、债权、经纪与咨询等业务,利用目前银行网点与资源优势,将是历史性的机遇,但同时银行面临来自专业人才、行业经验等挑战。 在模式创新上,应充分利用更先进的工具实现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创新业务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通过流程与模式创新,抓住更多的中小企业的客户,实现模式上的创新。 同时银行应该积极与第三方证券、保险、信托在产品与业务丰富上的合作,包括股票质押、资管计划、票据等,借助银行的品牌优势,在控制好风险的情况下,将银行打造为金融的第一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