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四年三劫
研究所率先没落
2011年09月06日 06:3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简俊东
钱琼
9月2日,原平安证券投行事业部总经理龚寒汀向本报记者证实,其已入职华林证券,而与其一块奔赴华林证券的,还有平安证券投行部门的数位保代和业务骨干。
投行是平安证券一根重要支柱,至今,也行将倾覆。
投行地震
平安证券投行核心团队的抱团离开,对于这家现在只剩投行这一根支柱业务的证券公司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重创。
平安投行业务在业内一枝独秀。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平安证券股票主承销家数为48家,居行业第一,比第二名国信证券多8家。
投行也是平安主要的收入来源。平安证券2010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合计38.45亿元,其中,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达24.0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3%。
在证券业,相当多的券商都有深厚背景,因此,平安投行异军突起实属异数。
“平安的投行很厉害,不要只看它现在的成绩,其实如果没有多年积累,平安投行也不可能2010年突然爆发。”上海某券商投行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表示,早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时,他就关注到平安证券的投行,“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利润很薄的业务,没几家券商愿意花大力气投入去做,而且券商做这项业务,靠的是营业部‘拜票’,只有营业网点多的券商,才有优势,但是平安只有20多家营业部,做的股改家数居然能进入行业前五。那时候到很多上市公司都能碰到平安去抢股改项目,当时我就跟下面的人说,它们的投行肯定能做好。”
“2005-2006年、2008-2009年期间,市场一调整,管理层就会考虑暂停新股发行,那时候别的投行都没事做,甚至有的都已放假,只有我们到处拉项目、做储备。我们以这样的人数,做出现在业绩,我们的付出是别人的很多倍。”9月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安证券投行人士表示。
平安证券投行部门,终于在2010年有了耀眼成绩,而正在这个本该收获的季节,其核心团队却选择离开,让人相当费解。
对此,龚寒汀表示不愿意多谈,只是强调离开的原因跟外界盛传的收入无关,“我在平安投行时作为管理层,收入并不会低,我个人能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也不会是只看重钱,之所以离开主要是个人发展的原因”。
对此,有曾经从其他券商跳槽到平安投行、短暂任职后又离开平安的人士也告诉记者,“平安证券比较市场化,它的普通人员薪酬可能跟业内相比偏低,但对于做出项目的人,对核心人员,收入上的激励不低,而且承诺的东西,大部分都能兑现,这是平安投行这些年能够吸引许多优秀人才加入的原因。”
该人士分析,平安证券投行人士大规模离职,也许和预期投行的政策会出现变化有关。
研究所率先没落
龚寒汀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自己的离开纯粹是个人行为,是业内正常的人员流动,不值得大家花这么多时间关注。
但蹊跷的是,记者采访中发现,平安证券从2008年开始,核心部门便开始逐个散架。只是平安证券过往的这些人事震荡,都是悄然进行,而当事人也都不愿过多提起,因此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至今提起平安证券,很多人都会想到平安证券投行的犀利,其实平安的研究所、资产管理部门也曾人丁兴旺、发展迅猛,曾经与投行一起,并称平安三大支柱业务。
实际上,平安证券研究所曾是业界的一匹黑马。
2007年,平安证券研究所获颁新财富进步最快研究机构奖第一名,当年平安证券研究员邵子钦夺得非银行金融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郑武、田亚琳获得公路港口航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二名,这是平安研究所在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们最辉煌的时候,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在内部会议上称,平安证券能够拿得出手的,就是研究所和投行。”一位曾任职平安证券研究所的人士告诉记者。
2008年,平安证券除了由研究员邵子钦、童成墩、田良组成的非银行金融行业团队、郑武、蔡滨、凌军、岳鑫组成的交通运输仓储行业团队继续入选金牌分析师外,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员彭波也入选金牌分析师。
但是渐入佳境的平安证券研究所,突然没落。
2009年3月,刚获得金牌分析师的彭波率先转投国信证券;2009年底,非银行金融业分析师团队邵子钦、童成墩、田良;交通运输仓储业分析师团队的郑武、岳鑫也步其后尘,集体投奔国信。
至此,平安证券培养出来的金牌分析师骨干均已离开。
上述曾任职平安证券研究所的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平安证券研究所大失血,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当时平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开始陆续离开,高层虽也意识到问题,试图挽留,但效果并不好。
当时,平安证券研究所负责人高利也转投华创证券,现为华创证券副总经理。而华创研究所也照搬平安曾经的成功模式,发展迅速。
平安证券曾经聘请无论是在投资界还是学界均享有盛名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但高利离开后,巴曙松也转到华创任首席经济学家。
“当时的那批同事2009年基本走光了,这些同事都是很优秀的,有接近十个转到别的券商后,都拿到了金牌分析师。”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资管集体出走
研究所之后,是平安证券另一支柱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的集体出走。
“集体离开是2009年的事情,比研究所晚,我们当时有三四十人,基本上也是一锅端。”一位曾任职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言语中不胜唏嘘。
鲜为人知的是,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的资产一度高达150亿元,这样的规模在现在券商业内也是难以超越的,在当时更是没有一家券商能望其项背。
而同样令人惋惜的是,从平安证券离开的这些人,最后都被证明相当优秀。
平安证券已成为继君安证券之后,资产管理行业的又一个“黄埔军校”,如总部在北京的三大基金公司——华夏、嘉实和银华三家基金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刘文动、戴京焦以及封树标,都是出身平安证券。
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平安证券的人事动荡均发生于2008年以后,巧合的是,这一切发生在2008年香港管理团队离任、现任董事长杨宇翔空降平安证券之后。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企业里,董事长只是大股东代表,不插手具体的经营管理,但是在平安集团,所有子公司的董事长,都是全面抓经营管理的一把手。因此,平安证券杨宇翔同时兼任更符合其角色定位的CEO(首席执行官)。
公开资料显示,杨宇翔,1972年出生,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此前仅有的工作经历是任职于中信证券[12.08 1.43% 股吧 研报]投行部,任中信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 据平安证券内部人士透露,杨宇翔到位后,号称要将平安证券打造成国内一流券商,内部大动“手术”,这对于平安这样的“草根”券商来说,结果自然是水土不服,代价惨重,大量老员工被迫离开。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平安证券2008年后陆续离开的高层有:分管研究的副总经理徐波;研究所所长高利;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封树标、副总经理杨刚;人事行政部总经理张晓芳等,这些人在平安都有十多年工作经历。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安证券人力资源部门员工透露,2008年至今,从平安证券陆续离开的员工约300人,其中不少都是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很多是‘老平安’”。
平安证券发生了什么?这一切都像个谜团,很多人愿意将这一切归咎于保险文化和券商文化的冲突,但是这一解释却无法回答很多平安员工能工作了数年甚至超过十年,但在2008年后纷纷选择集体离开。
平安证券的问题究竟是理念冲突、文化冲突还是“人祸”?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