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前,中信证券让这些投行同意对其IPO实行“硬包销”,也就是说,如果中信证券的股票无法以IPO价格卖出,那么投行就要把这些股票买下来。另两桩中资企业IPO的承销商最近曾被要求接受相同的条款。不过这样一来,投行到头来就有可能持有大量高风险证券。
接受或被要求接受这些条款的承销商还有另外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中资投行。这些承销商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反映了它们大举进入香港IPO市场的努力。在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 )和瑞银(UBS AG)等西方投行通过承销中资企业上市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没有哪家西方投行同意对这些交易实行硬包销。
知情人士称,中国市值最大的券商中信证券说服了它的五家包销商──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旗下的农银国际(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International)、中国银行旗下的(Bank of China Ltd.)中银国际(BOC International),交通银行( Bank of Communications Co.)旗下的交银国际( BOCOM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Ltd.) 、中国建设银行(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旗下的建银国际(CCB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中国工商银行(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旗下的工银国际( ICB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为此宗IPO案硬包销。
据知情人士透露,另外还有两家公司曾试图让银行对IPO进行硬包销。其中之一是生产起重机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计划融资12亿美元。另外一家是徐工集团的竞争对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Sany Heavy Industry Co.),计划融资33亿美元。
在过去两年间,有两家中国房地产企业迫使银行给出了硬包销承诺,一家是中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China SCE Property Holdings Ltd.),另一家是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Evergrande Real Estate Group Ltd.)。在这两宗IPO案中,所有的股份都被投资者买下了。恒大地产为硬包销承诺支付了一笔费用,但其他公司(比如中信证券)并没有为此多花什么钱。
通常而言,如果市场崩盘或是发生自然灾害,银行则不必受此承诺的限制。一些批评人士称,此类承诺与其说是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倒不如说是一种营销工具,银行如果觉得太痛苦的话总能想出脱身的办法。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驻香港的合伙人安东尼•达皮兰(Antony Dapiran)说,硬包销不过是个幻想,对于发行商来说似乎只是一种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