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daniu 于 2011-11-27 15:01 编辑
那轮明月
李白有一首写月亮的诗家喻户晓:“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家里有玉盘先认识,肯定是富家的孩儿了。生在农村的我先认识的是月亮。 小时候还不知道李白,但对月亮很好奇。那时农村还是没有电的油灯时代,有时夜晚漆黑一片,那叫一个黑,伸手不见五指(估计现在的孩子也会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词,但他们的感受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肯定不同,就像海边的人心中的鲜美和内地人心中的鲜美那样有着巨大的差异),有时大大的月亮升起来,整个村子沉浸在柔和明亮的月光中,而且有时是上半夜有月亮,有时是下半夜有月亮,弄得小孩子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偶尔回忆起早起出门,在融融的月光下行走,草上露水打湿裤角那冰凉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坠入了童年。 初中时培养出努力奋发的品质,迷上武术的我知道了闻鸡起舞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天早起,我对月亮盈缺的规律一下子就有了切身的体验。那时父母反对练拳就偷偷练,冬天冻得手上生了冻疮也不在乎。在记忆中深藏的月下练拳、追求拳中神韵的身影,现在想来有几分凄美。 高中把精力转到功课上后,我劝自己的拳伴儿一起学习,不再练拳了。清清楚楚记得那是个冬夜,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在学校外边的小路上。无风,一轮冰冷的明月升起来,纯净而寒冷的空气包裹着我们,山野中万籁俱静。多少年后,只要在一起喝了酒,那一轮明月就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清晰地升起。 那天要早起办事,天刚刚朦朦亮,路灯发着昏黄的光。猛地抬头,一弯斜月就挂在天边。它的光被令人烦躁的灯光吞噬了,看不到月下的身影,但它在天上是那么清晰。这么多年了好像就没有看到它,但它还在那里!心里一下子涌出百般滋味,竟忘了自己还要上路。匆匆融入无月的社会,却不知道淡忘了心中的明月。 以后有时在中秋节的晚上带着孩子去城外看月亮。那里没有灯光,足够黑,让人可以重返自然。硕大的月亮升起来,从天边俯视着一切。那时就想,同一轮明月下,我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就像我们对漆黑的感受那样不同吧。最亲的人,也有迥然不容的内心世界。人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开始了到处奔走的生活后,总是尽量在中秋回家,但总有不如意的时候。那年中秋与亲人远隔千里,我发出了这样的短信:月之圆缺,以有遮蔽故。地遮日则月现缺相,然月何曾有所缺?圆缺者,目见之假相而已。人之悲欢,以有分别故。事蔽心则人有悲欢,然心何曾有悲欢?悲欢者,情惑之假相而已。中秋月圆,指月喻心。愿您:笑看无尽人间悲欢,心中一轮满月常悬!孩子看了短信,把最后两句给颠倒了顺序:心中一轮满月常悬,笑看无尽人间悲欢!读来另有一番滋味。 去年做了一个青岛的项目,有机会每周都回家。那天在北站坐上车已是傍晚,一轮明月从东边升起,汽车已经穿行在栖霞群山间崎岖的公路上了。月光洒下来,已经被暗夜淹没了各种颜色的远山和路边的矮树,在月光下呈现出多层浓淡的明暗。月光和黑暗共同包裹着大地,包裹着不时路过的山村,也包裹着一车匆匆的旅人。默默感受着这一切,那轮明月,那月下的山村,与我记忆中的一切哪里有分别? 在有限的生命中人们追求永恒;在局促的生活中人们追求自由。什么是通向彼岸的桥梁?我相信是月亮。人生在积淀,我们看到不同的月亮,最终我们发现了相同的月亮。经由那轮明月,或者满天星光,或是露水打湿裤角的感觉,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局促的人生窥视到了无限自由、绝对圆满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