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体系亟需快速发展。我国老龄化、少子化加剧,抚养比增加,我国养老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 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趋势不断上升,2019年占比已达 12.6%,出生率已降至 10.5%,已进入超少子化社会。较高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抚养比持续上升,已从 2000年 7%提升至 2019年的 17.8%,劳动人口养老压力与日剧增。此外,我国进入老龄化进程较快(25年,远低于美国 72年),且未富先老问题严峻。2019年人均 GDP 刚过 1万美元,对应 65岁以上老龄人口 12.6%。在同期老龄化水平下,美国人均 GDP(2008)达到 5.1万美元,日本人均 GDP(1992)3.1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私人养老金体系。三支柱为全球的主流模式,美国和日本发展较为完善。美国:以二三支柱为主,占比超90%。401(k)递延税优计划促进了第二支柱的发展。此外 401(k)投资以公募基金为主,投资权益市场的占比将近一半,推动了 DC 计划占比提升。二三支柱转移制度以及税收优惠推动第三支柱 IRA 的快速增长,且 IRA 权益投资比例也近 50%。日本:公共养老金和企业养老金规模相近。GPIF 市场化投资推动了第一支柱的发展。截止 2020年 3月,GPIF 投资股票的比例达到 51.1%,在 OECD 国家中位列前五。第二支柱发展源于第一支柱企业负担比例相对较低(9.15%vs 中国 20%),同时具备税收优惠。例如,厚生年金基金缴费全额扣除,支付确定型年金(DB)每年扣除的缴费限额为 5万日元。同时领取环节设置了较高的扣除项目。同样,税收优惠和扩大受益范围推动第三支柱 iDeCo 和 NISA 的发展,NISA 覆盖所有年龄段所有人群,iDeCo 覆盖范围也扩张至 20-59岁所有人群。税收方面,iDeCo 投资收益税率和领取税率均为 0,NISA 前五年可享受 20%的资本利得税收免除。
中国第三支柱仍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设计亟待改进。中国一二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缺陷(第一支柱保障程度较低,替代率逐年下滑,财政支柱压力逐年加大,第二支柱覆盖面小,惠及人群有限)亟需第三支柱来补足。我国第三支柱规模尚小,源于 1)税延养老险覆盖面较窄且税收优惠力度较小,2)养老目标基金尚处于发展初期且不具备税收优惠。
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中国未来可以从 6个方面来推动第三支柱的发展,1)提升税收优惠力度,设置合理税优上限,在领取阶段加大扣除额度,2)税收范围涉及更多无雇主、低收入以及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并对不同人群(收入水平、是否被雇主养老金覆盖等)设置差异化税优政策,提升公平性,3)加强税延养老险和政府养老金账户以及企业年金账户之间的转化,对三支柱间的缴费、税优以及基金转移等方面做好衔接。4)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养老基金、专属养老保险等多样化产品发展,5)优化养老金入市,打开养老金投资权益比例上限。6)将产品制转为账户制,实现资金和信息的统一,便利税优的登记。
投资评级: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第三支柱将成为未来我国养老体系重点发力的方向。借鉴海外发展经验,我国亟需设立以账户制为载体、国家财政给予税收支持、资金市场化运营、账户之间可转移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面对较大的养老险发展空间,近年来险企均大力布局健康和养老产业,以求通过差异化服务来提升客户粘性,抢占市场,反哺保费的增长。我们看好养老产业发展对保费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推荐大健康大养老产业链布局完善的中国太保。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下行;第三支柱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养老产业建设进程不及预期
ae7c9898-7f7d-4862-b488-c017b3feb858.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