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1976政治运动牛市的波浪分析:
1950-1958是第一波各色运动,各板块轮番表现;1959年-1961年大幅下跌,属于运动的低潮,部分参与者被震荡出局,多头主力灰头土脸;
1962-1970,持续时间最长的主升浪,很多投机做多的赚翻了,尤其是下图中的很多人物;1971.9.13,第二大多头主力多翻空后爆仓;1972-1974四浪调整,空头减亏成功;1974.7.17-1976.10.6,五浪泡沫走势。散户参与热情大幅下降,但是主力硬拉,结果爆仓。1976.10.6,主力爆仓后牛市泡沫破裂,部分跟风盘中几大主力倒戈多翻空,大力做空,下图8人中的5个,将大牛市中的盈利一次输光,余下3人中的2人多翻空成功后退出游戏。下面8人中,只有一人在多头牛市期间避其锋芒,成功跟庄;在第一主力爆仓后,成功在牛市顶部大力做空,赚得比牛市里的任何投机者都多。
历史上,如果存在牛市泡沫,则泡沫容易在9,10月份,秋天的时候见顶破裂。
注意下面人们的排序
######
建国后14次政治运动简述(官方版)
真相版存在于一个个遭遇各种命运波折的家庭的茶余饭后的谈话中,那是最真实的版本,比一些严肃的史料类反思文章还要更加真实。
一、整党运动兼及清理其它革命组织(1950)
二、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51)
三、土地改革运动 (1952)
四、三反五反运动 (1952)
五、肃反运动 (1956)
六、农村反资本主义运动(简称反资) (1956)
七、城市反资产阶级右派运动(简称反资) (1957)
八、共产党内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简称反右倾) (1959)
九、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1959)
十、农村三反运动 (1960)
十一、整风整社运动(简称反五风)(1960)
十二、整风整社运动(简称反五股黑风)(1962)
十三、四清运动 (1964--66)
十四、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简称文革)(1966--1977)
一、首次整党运动兼及清理其它革命组织(1950)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党员数量达到540万,其中新党员有200万左右,仅1949年入党的新党员就有140万人。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党变成执政党,有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滋长了骄傲自满、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等情绪和倾向。大批新党员未受到训练和教育,有些少数投机分子和阶级异已分子也混进了党内。为了解决党组织中存在的组织不纯和思想不纯的问题,1950年5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关于整党整干工作的指示》、《关于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整风运动的指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1950年的夏秋冬三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克服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整风的方式是结合工作实际,自上而下地逐级召开整风会议,成立整风训练班,学习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50年冬整风运动结束。
这次整风整党运动,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纯洁了队伍,改善了党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对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起了重大作用。
二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51)
减租退押、清匪反霸,是解放初期党领导广大农民向地主阶级展开的第一场斗争。1949年全国解放,对农村封建制度未作触动,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的斗争,并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机关清剿了各地残余的土匪。1950年4月底,斗争结束,广大农民获得了粮食,度过了春荒,保证了春耕生产的进行,并为后来的土地改革打下了基础。
三、土地改革运动 (1952)
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随后,刘少奇在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会议讨论并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议的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并规定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县以上的领导机关要选择少数地区进行典型试验,在做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批开展。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鉴于解放后的新情况,《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此外,对小土地出租者也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不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建立了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在土改中,对于地主分子,除个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予以镇压外,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土地改革运动是有领导地分期分批进行的,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四、三反五反运动 (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进行违法活动。在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下,政府机关中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滋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在1951年10月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大量的贪污浪费现象,中共中央于12月1日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8日,又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在三反运动中,又揭发出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密切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的严重情况。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2月上旬,五反运动首先在各大城市开始,并且很快形成高潮。3月5日,中共中央规定了对违法资本主义工商户处理的基本原则: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3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五反”运动中关于工商户分类处理的标准和办法》两个文件。根据文件的规定,各级政府进行了定案处理工作,并纠正了在三反五反运动高潮中发生的斗争扩大化和“逼供信”的偏差。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五、肃反运动 (1956)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同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中央“七一”指示规定,进一步开展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兵团各单位从1955年8月上旬起,开展了群众性的肃反运动。参加这次肃反运动的总人数为98120人,共批斗794人,从中查出反革命分子339人,变节分子6人,阶级异己分子74人,坏分子63人,政治骗子1人,逃亡地主2人,共计485人。另外有5642人主动坦白交待了个人问题,共写检举揭发材料22076份。根据中央“大部不捉,一个不杀”的方针,在运动中共捕判55人,判处管制、收容教养50人,行政处分98人,免予处分83人。对于不够捕判的分子,兵团于1956年3月成立劳动教养队,将其集中进行审查,先后集中审查128人。
兵团的肃反工作先后经过四个多月,基本上贯彻和执行了上级的指示,但由于有些单位在斗争中打击面较宽、简单急躁,也错斗、错捕了一部分好人。根据中共中央“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精神,兵团党委于1957年8月发出了《关于肃反善后工作的指示》,对错斗、错捕的好人,做了甄别平反工作。据统计:属错斗的24人,错定为反革命的2人,错捕4人,为108人写了文字结论,为109人修改了结论。同时,对该定为反革命而未定的24人、该捕末捕的7人、该判未判的7人依据政策规定重新做了处理。
八、共产党内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简称反右倾) (1959)
“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这次运动连同之前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的批判都是完全错误的,是建国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在政治上它使中国共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使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理论上,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打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
九、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1959)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普遍刮起了“共产风”。“共产风”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平二调,即:一是对集体经济平均分配;二是无偿调拨。从1958年n月到1959年7月以前,党中央和毛泽东纠正了一些已察觉到的“左”倾错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次纠“左”纠正的不彻底,没有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彻底纠正。庐山会议中断了继续纠“左”的进程,开展了反右倾运动,1960年又继续大跃进。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的结果,使高指标、 “共产风”更加严重地泛滥起来。加之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行为,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紧急指示信》中指出:“整风整社是调整当前农村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关键”;坚决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彻底纠正“共产风”。
十、农村三反运动 (1960)
为遏制干部腐败势头,中共中央于1960年5月15日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农村基层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运动原则是以教育为主、惩办为辅,紧密地结合生产、利用农事间隙时间来进行,不论什么人,不论贪污、多占、挪用的数量大小,都必退必赔。为了正确开展“三反”运动,中共中央监委召开会议制定了具体政策:对贪污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必须给予必要的处分,凡贪污1000元以上的定为大贪污犯,给予刑事处分,是党员的开除党籍;对犯有官僚主义错误的人,主要是进行教育,但对不负责、丧失职守且造成恶果者,给予撤销职务和其他处分;对犯有严重铺张浪费错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应追究责任,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这次会议还规定对犯错误干部的处分控制面应大体占参加运动干部的3%,其中受撤职和开除党籍处分的占1%。
农村基层的“三反”运动特点在于把经济上以至政治上的纠“左”与整顿干部作风密切结合起来。这对纠正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五风,改变干部作风,推动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三、四清运动 (1964--66)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出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前十条”)。5月20日,中央把它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党内传达。“前十条”对农村形势作了“左”的估计,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正在对党猖狂进攻,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把反革命气焰压下去。文件传达毛泽东的话说,如果不抓阶级斗争,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又讨论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后十条”贯彻“前十条”的指导思想,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又指出了团结95%以上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重要性,规定了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以及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子女等政策。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和宣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的通知》,规定将两个“十条”印发全国农村每个支部,并在党内外宣读。此后,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社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四清运动对于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多种性质的问题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的处理和打击。四清运动,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
十四、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简称文革)(1966--1977)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为全面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前,毛泽东对会议的议题、文件作了具体指示和安排。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外地,刘少奇主持会议,康生负责向毛泽东请示汇报。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人76人,其中包括“文件起草小组”(即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江青、张春桥等8人。会议有两大主要议题。主要议题之一是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二,是通过由毛泽东主持起草并亲自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6日,会议通过这一通知(这一文件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说,“中央决定撤销1966年2月12日批转《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提纲》”(又称《二月提纲》),“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通知》列举了《二月提纲》的十大“罪状”,并强调:《二月提纲》“是反对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文化革命路线,打击无产阶级左派,包庇资产阶级右派,为资产阶级复辟作舆论准备。”《通知》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标志着“左”倾方针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正式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5月28日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组长:陈伯达;顾问:康生;副组长:江青、王任重、刘志贤、张春桥;组员:谢镗忠、尹达、王力、关锋、穆欣、姚文元。这个小组后来成为“文革”的最高指挥机构,实际上凌驾于中央政治局之上,在“文革”中作恶多端,党中央的集体领导遭到完全破坏。
5月29日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成立。5月,清华附中以干部子女为主的一些学生经常聚集起来讨论形势,他们认为,革命的后代有责任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修正主义,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保卫红色江山。他们在与校领导发生争执后,于5月29日自发成立了“红卫兵”的学生群众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6月2日贴出了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不久,工作组进驻清华附中,批评校领导压制学生,支持师生对“修正主义”的批判。红卫兵受到鼓舞。6月24日红卫兵贴出大字报《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申明:“革命就是要造反”,要“搞一场无产阶级的大闹天宫,杀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新世界”。7月4日,红卫兵写出《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引用毛泽东“造反有理”的语录,论证“革命造反精神”。他们的活动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工作组不同意红卫兵的某些主张,劝说红卫兵停止独立组织和活动,与红卫兵发生磨擦。7月下旬,工作组受到批判并被撤销,红卫兵参加了对工作组的批判,于7月27日发表《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红卫兵的活动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赞赏。红卫兵请江青把他们的大字报和信件转呈毛主席。此时,红卫兵作为以“红五类”(即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工人、贫下中农)子弟为主体的“左派”群众组织,影响迅速扩大。北京许多学校的学生仿效清华附中成立了各校的红卫兵组织,全国各大、中学校也开始闻风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