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终南心一
一枚闲章的参究
以前有一枚闲章,刻了两个字――“悟法”,是看到别人有这么一枚印,便感觉这两个字有些意思,所以就请人刻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为感觉满意的作品盖上这枚印,但始终没参透这两个字的含义。直到两千年,在终南山遇到了一个和尚又因为读了他送给我的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才渐渐有了体会,那和尚后来就成为了我的师父,那句话就是:“天地本无法,皆由一心生,故,心生而种种法生。”我也从此改笔名为“心一”取心生一切法之意。
提笔之初
小学时,有一位语文老师喜欢写毛笔字,学校的墙上和教室里都是他写的标语,他的房间离我们的教室很近,常常能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在执笔写字,后来学校发了描红本,我也就拿起了毛笔,至此便与写毛笔字结下了缘,后来家里的墙上、器皿上、粮食口袋上便有了我的笔迹,这一提笔竟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与笔为伴
第一次写春联是父亲鼓励的,而且上下联的前两个字是我写的,后面五个字是父亲写的,那年我八岁。从此一到春节就是我最忙的时间,除夕夜总是被对联纸染的“红光焕发”,每年在集镇上写春联的收入供我读完了初中,这也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桶金”,尽管不多,总算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那年我十三岁,写毛笔字,从业余爱好而得到了实惠,是那个时间的骄傲。
初中毕业后我走上了社会,无论是在私人办的煅铸车间干杂活还是到机械加工车间当学徒,业余时间总是与毛笔相伴,工厂旁边的铁道水泥枕木上和车间水泥地上都是我挥洒的天地,那时写字是打发时光,是小愤青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发泄,没有临帖,没有目标,信笔为体,任意涂鸦。
以笔为志
九八年正月,经我们村走出去的一位画家介绍,我来到了传统文化味道浓厚的北院门,干起了装裱字画的营生,这时才有机会系统的了解了书法,更是开了眼界,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名人字画,闲下来就对着别人拿来装裱的名家书法临摹,一张大案子,裱完画就是我写字的书案,深夜干完活,我用毛笔在纸上去体会柳公权《玄秘塔》的用笔,去模仿颜真卿怎样从屋漏痕而悟到的笔法,在水泥地上悬臂写《石门颂》,在毛边纸上写《龙门二十品》,那时装裱字画赚来的收入除了生活开支,便是购买字帖、书籍和文房四宝,每次去书院门总是花完身上的钱,抱着一堆东西满足的回来,后来都轻易不敢去书院门,总是感叹到了那里老是觉的钱不够花。
那个阶段,了解了书法的发展历史以及历代书法家,更是把孙过庭的《书谱》当成学习书法的宝典,边读边揣摩。那时我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领域中的最高境界,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能用毛笔书写汉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做一名书法家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当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我是搞书法的。呵呵。
笔结佛缘
两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兴善寺的一位年轻僧人,他送我一本《六祖坛经》,并神秘的告诉我这本书的内容能令我的书法境界有很大的提高,还要我为他写一个“佛”字。从此,我开始了解佛教是怎么一回事,佛是什么,佛教的教义在讲什么。在一次读《六祖坛经》时,有一种莫名的契入,看进去后竟不忍释手,一下午的时间似乎很快就过去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吸引我。直到后来遇到净业寺的本如法师,他见我喜欢书法,而且非常投入,便对我说,你的字写的再好,即使成为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也解决不了你对人生究竟意义的参悟,更不能解决你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问题,古人常讲书法乃文人余事,属于小伎,学佛乃大丈夫事也。近代的李叔同堪称一代艺术天才,在音乐、书画、教育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他在杭州教书时,一年暑假在寺院体验“断食”而了解佛法之妙,最后舍俗出家,终究成为一代高僧。你若能了解佛法的意义,从而使现实人生充满欢喜自在,象佛陀一样做一个觉悟的人,一个明白人生意义的人,那才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听了本如法师的一席话,使我更加对佛教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便上山请教,常常与法师彻夜畅谈。渐渐了解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佛教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佛教对文学、书画、建筑、雕塑、音乐等本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想既然有着那样久远的历史和影响,我们怎么能以简单的“封建迷信”而去排斥它呢?为什么传承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舍弃尘世的繁华来到深山的寺庙当中去过那种令我们看来清苦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这些人还乐此不疲?看上去还那么洒脱。那些发黄的经卷之中究竟在阐述些什么道理?那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到底是如何的生活?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书法家出自佛门呢?
带着这些疑惑和问题,两千零一年,我转让了我的书画装裱工作室,带了一套茶具和几本字帖来到位于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准备体验一段时间寺院的生活,当然还有伴随我多年的毛笔。没有了为生存而工作的压力,没有了衣食住行的困扰,少了一些贪求,多了一些知足,大把的时间可以供我挥霍,身心一片清凉自在。每日除了临帖就是喝茶,再就是无拘无束的徜徉于古人的法帖与佛教典籍当中。
书之悟
一开始每日制定的日课是每日临写一张四尺整张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悬臂,从开始到最后一个字一气呵成,力求形神兼似,同时也可参究经文义理。一日当写到“云何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时,似有所悟。
古人讲:“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书法是人内心思想的抽象体现,要不然我们怎么能从古代的法帖当中读到古人当时书写的心情呢?为什么会说《兰亭序》给人如沐春风,洒脱飘逸的感觉,《祭侄稿》能感到悲愤与艰涩。就如同医院里的心电图,书者当下一切心里变化信息均通过手上的毛笔表现在宣纸上。我们后世人也是用心去解读古人当时写这件作品时的心情,从而神交古人。所以,许多书法大家均说,书法真正的功夫在字外,注重临帖体会,更用心读帖揣摩,不但要培养扎实的笔墨驾驭能力,更要累积丰厚的修养功底,最终达到心手无间,“达性情,形哀乐”。总之,从书者动念要书写时起,一连贯的书写行为都与书者的心关联在一起。书法的根就是心,失去了心,书写就失去了灵魂,便不能称之为书法。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把电脑打出来的字称为书法呢?
佛教当中讲的佛法更是以心为宗,认为成佛是由心而成,心即是佛。佛,是觉悟的人,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觉悟是心的作用,心昏聩就会迷惑,心觉悟就会产生智慧,就会看见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所以,佛法就是觉悟之法,是让人去愚昧令智慧之法,就是心法。
书法书的是心,佛法悟的更是心,心,才是根本。
任运随心
经过一段时间对佛法的体悟,当再次提笔书写时,少了一些矫揉造作,多了一份从容淡定。自从提笔写字时,不再斤斤计较笔与纸、墨与水、干与湿等等,一任自然,随笔随纸,有时还左手逆书,书后挂于壁间细细品味,也不乏有佳趣天成的作品。突然感到,从前为书,皆是有心而为,更有求佳之心,不免落入前人窠臼,只有随意随心,彻底放下书写的观念,任意挥洒,空掉一切束缚,才能与天地造化相和,才是真心的写照。
如今写字,不为参展,不为获利,不为人誉,不为趋流,但求写真,略记心迹,不为书而书。
如上,便是我的提笔因缘,因不少道友感兴趣常常询问,略而述之。
终南心一于少陵原畔兴教寺三藏塔下
2008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