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王清(化名)最近正在为招聘PE (即英文Private Equity的首字母缩写。以非公开募集的方式筹集资金,投资于未上市的股权)项目负责人发愁不已,“我们的资金都来源于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家,绝对不是皮包公司。最近新成立的这个基金约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年薪已经开得很高了,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有经验的人来管理。”
似乎不仅是王清急于招聘人才。最近几个月,国内创投圈出现一阵人事变动的小高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最近半年,共有超过10家VC/PE机构展开规模超过20人的招聘,招聘总人数超过300人。
前些年,各大商学院的EDP(高层管理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领导力、情商、财务管理、营销、品牌战略等管理类课程作为主打。在PE行业人才稀缺的背景下,从2010年底开始,EDP项目中,私募和上市为代表的投资融资类课程异军突起,成为各大商学院吸金的新宠。
三天半4.6万人民币
“如果我想新成立一只PE新基金,没有政府背景应该怎么操作?”“除了上市以外还有哪些退出渠道?”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室里,刚讲完课的Tim Jenkinson教授被学员围了一个水泄不通,以至于Tim不得不延长了半个小时来为学员解答问题。
Tim Jenkinson,牛津大学私募研究所主任,他还担任着英国议会私募调查顾问一职,并在欧洲顶级经济咨询公司――牛津经济研究会 Oxford Economic Research(Associates)任董事。中国人对私募的热情,让来自大洋彼岸的Tim也有些惊讶。“学员很热情,中国私募行业发展非常快,政府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Tim Jenkinson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Tim Jenkinson所教授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个为期三天半的短期EDP课程。这一课程从去年开班以来,报名颇为火爆。按照其课程费用每人46000元粗略估算,这一EDP项目在短短2期(一期三天半,每期30人)时间内,收到学费大约276万元人民币。
当然不仅仅是北大光华、清华、复旦等多个商学院,类似的私募基金课程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正是民间PE兴起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每个商学院参加私募上市班的学员都大概由四类人群构成,第一类是银行、基金、律师、会计师等从事投资融资和金融服务的从业人员;第二类是上市公司或实体经济的企业家,面对投资的诱惑,禁不住想要获取一杯羹;第三类是有闲钱找项目或有项目找闲钱的人,这包括创投机构和私营老板,从事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的企业主;第四类是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基金负责人。
据悉,对于这些参加商学院短期EDP课程的学员而言,所谓的证书并不重要。学员们看重的是人脉和实战经验。因此证监会相关领导,各个PE、VC合伙人等都成为各大商学院的抢手客座“师资力量”。有不少学员上过PE班之后“现学现卖”,自己开始操刀搞私募基金。
在清华经管学院PE课程的学员服务链接上,一个招商融资网站已经隐约有了雏形;在北大某学院的2年私募课程后,学员内部募资超100亿,成立了10多只基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甚至为PE课程学员设计了一个模拟“路演”,现场邀请证监会、PE行业人员和拟上市公司出席。
毫无疑问,PE课程由此成为商学院教育中最为急功近利的课程之一。
PE狂潮后的隐忧
PE投资本质上是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是有钱人的游戏。在中国,近年,各路大军涌入PE,全民投资热正在升温。
邹智豪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院,在转投金融行业12年后,2008年,他开始接触私募股权投资,起初是个人和朋友合作投资项目,随后成立了自己的PE公司。邹智豪表示:“目前私募基金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浙江省内管理基金资产规模在850亿左右,有近1000家管理基金公司。还有很多持资人在观望。”
中国的企业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创业拼搏后,更多的富二代倾向于“用钱生钱”。相比辛辛苦苦做实业,他们更倾向于做投资。除此之外,政府引导基金、银行券商系PE、大企业产业基金等都携巨资而来,人民币FOF基金的逐渐面世为社保和其他保险资本大举进入PE埋下伏笔。清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共有25只PE基金完成募集,环比增长66.7%,同比增长38.9%;一季度募资总额为89.23亿美元,分别是上季度及去年同期的4.33倍和3.04倍。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披露私募股权(PE)投资案例86起,投资总额79.98亿美元,相比上季度披露案例数量及投资金额分别增长24.6%和15.3%,相比2010年同期投资规模则大幅增长,增幅达85.1%。
“每只基金都超募,中国现在想要投资的富人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拒绝掉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弘毅投资负责人赵令欢这样告诉记者。从炒房、炒矿、炒金、炒股到如今的PE热潮,庞大的民间资本正在“投资”全球,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向记者透露,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对金融领域的投资探索渐增,并出现温商参股国外PE、VC机构的投资现象。少数民营企业家甚至全程参与华尔街基金、风投机构的日常管理、运营和项目选择,借此获取国际一流的PE、VC管理经验。
行业的沸腾有其客观因素,中国PE狂热的回报率是问题的根源。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分析显示,自2009年7月IPO重启至今,A股市场上共有134家PE背景的公司股票解禁上市,涉及150家PE的248个投资项目。PE机构总计获得690.0亿元的账面回报,其中实际已减持部分收益为141.8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3.39倍。“在欧美私募基金的平均回报是2~3倍,而中国有两个优势,一是经济成长仍然是很迅速的,二是中国企业的生产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会从十几倍的回报逐渐下降,长期看3倍的回报是比较合理的。”Tim认为,目前的高回报率是不可持续的行为,随着资金的大批涌入,回报将逐渐摊薄至合理水平。
投中集团分析师李伟栋认为,全民PE,意味着大量业余投资者参与其中,推波助澜吹大了泡沫。此外,PE行业的造富效应引发了Pre-IPO项目泛滥、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企业估值虚高、尽职调查不充分等现象。某大学一位财经教授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数据不准确、估值过高等问题。
但实际上,PE的回潮,已现端倪。据清科统计,2011年8月共有27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IPO,合计融资42.42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57亿美元,与7月份相比,上市数量环比下降10.0%。一位PE合伙人也指出,很多私募基金投资的项目亏损将在2到3年后显现,由于缺乏专业性和管理混乱,很多私募基金必然会出现亏损,行业洗牌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