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双特异性抗体概念双特异性抗体(bsAb,BispecificAntibody)拥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不靶细胞不功能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不单克隆抗体相比,双抗增加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因而特异性更强、可较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但双抗药物开发复杂性和技术壁垒更高,对于技术平台和靶点选择的适配性要求也有所提高。
双特异性抗体作用机制从作用机制的角度,由二双抗具有两条不同的抗原结合臂,可结合不同抗原结合匙域,因此可设计出相对灵活的靶向策略。目前,双抗主要存在三种作用机制,包括聚集/定位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激活、阻断信号通路。
聚集/定位免疫细胞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重新定位免疫细胞,“带领”免疫细胞进攻癌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不靶细胞和功能细胞(通常是T细胞)相互作用,一条结合臂不肿瘤靶抗原结合,另一条结合臂不功能细胞上TC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激活T细胞,使T细胞定向杀伤肿瘤细胞。CD3靶点是双抗开发中较早切入的靶点方向,目前组合CD3和其他靶点的双抗是研发的主流。
免疫细胞激活双抗的免疫细胞激活机制包括“双去刹车”机制和“去阀加油”机制。“双去刹车”机制不但可保留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的高疗效,而且建立优于联合疗法的安全性。“去阀加油”机制可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解除对免疫细胞特定通路的抑制,并通过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激活免疫细胞。
阻断信号通路双抗通过结合两个靶点,可阻断肿瘤中两条不同的信号通路,有望更好地实现抑制肿瘤的作用。根据抗体结合的配体不同,可分为靶向肿瘤表面受体、靶向血管生成相关因子、靶向炎症相关因子等类型。
研究背景及概况双抗药物是抗体类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领先双抗产品巫陆续进入临床Ⅱ、Ⅲ期,双抗时代即将开启。本篇报告是我们双抗系列深度报告的第二篇,之后我们将陆续推出产品研究、标的研究、投资机会梳理等深度报告。
风险提示药物研发不及预期,研发同质化风险
2810bf8d-4f22-458d-8bb6-2fe4ae9db9e9.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