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写点东西,但总是无从下笔的时候? 有没有明明事情很重要,但是就不想干? 逃避痛苦,然后追求快乐,做那些最容易的事情,刷微博、豆瓣、看视频、聊天、游戏。。。 不管你有没有,反正我有。这应该就是拖延症吧。 想做的事情,拖着不做,梦想会被自己慢慢的拖死,等到你老的时候,留着慢慢祭奠吧。 必须做的事情,拖着不做,deadline来临之前,拼命完成,那一刻也不知道是成就感多一点,还是挫败感多一点。 我们总是愿意做那些容易的事情,而不愿意做那些稍微有些困难,但是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是人之常情,也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那座山太过高大,然后我只好说,抱歉,我不是愚公,我不想移走那座山,我宁愿绕路。 是的,当一件事情让我们觉得没思路,没想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拖延。 当一件事情让我们觉得太难办到,我宁愿选择拖延。 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值得我们借鉴,我把他成为“剧本法” 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写剧本的灵感。 我一直以为,拍电视剧就像演电视剧那样,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位曾经做电视剧制片人的同事,他说:“拍电视剧和看电视剧不一样,为了高效率低成本拍好一部片子,电视剧都是按镜头拍摄的。我们拍摄的时候,剧组来到一个地方,会把这部电视中所有在这个地方出现的场景都拍完,所以有可能演员在同一个地方演着很多集的镜头,最后电视剧播出是什么场景,演员当时也是不知道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拍电视剧是这样的呀,那剧本呢,我又问。对方答:“剧本也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写的” 我忽然想起《喜剧之王》里那句“可不可以喊一声咔” 回忆起这个场景,忽然让我豁然开朗。剧本是按场景写的,而电视剧是按照场景组合起来的。我们做事情,为什么非要从头开始做呢?为什么非要按顺序做呢?一旦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不知道如何将内容组织和排序,我们心里那个“拖延小鬼”就会蹦出来告诉我们,先放放吧,等想好了再说,然后就是无止境的拖延。 是呀,拍电视剧的时候,没有人规定第一个镜头一定是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当拍摄结束后,后面会有大量的剪辑和编排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建立在大量拍摄素材的基础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这些拍摄素材,我们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是从哪里来的呢? 先不着急给自己那么伟大的梦想 三个泥瓦匠盖房子的故事相信大家不陌生。第一个泥瓦匠说,我正在砌砖,第二个说我在盖教堂,第三个说我在歌颂伟大的上帝。大家都在称赞第三个泥瓦匠用不一样的心态,做着简单的事情,但是有没有想过,其他人也有可能被那个崇高的目标吓到而望而却步呢。 其实,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不妨先别给自己那么崇高的目标。先从脚踏实地开始,当我们积累的多了,再考虑那些崇高的目标,也不迟。所以不如先像写剧本那样,我们写不了一部电视剧,总可以写几个镜头吧。那镜头多了,组合起来,不就是电视剧了么。 你可以说,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我也可以说,如果只看路而不前进,你永远在原地踏步。 你可以说,无论去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也可以说,边走边看,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与其在三岔路口不停徘徊,不如选择一个先走走看,如果失败了,也至少知道这条路不通,比起在路口徘徊,我至少收获了风景。 所以先行动吧,因为 跟着行动走,感觉自然来 三人行个人成长沙龙2周年,我们拍摄了纪念MV《十年一刻》,这是我第一次做MV的编剧和导演,虽然我们很业余,但是我们在这个片子上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刘婕刘婕 负责这部片子的制作,当时,虽然脑子里有想法,想拍一部片子,但还是挺困难的。在设定了Deadline之后,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把“拍一部MV”这个目标转化为一个更容易执行的任务“在3月24日沙龙上拍摄相关镜头” 然后我们就开动大脑,把能想到的镜头都列了出来。至于MV要拍成什么样子,我们还没有考虑,也没办法考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为了做一桌丰富的宴席,我们没有冥思苦想的列菜单,而是尽可能的买回来各种食材,然后再筛选。 当时刘婕为拍摄做的list 这办法看上去很笨,但是却成为了突破口。虽然我听了1000多遍《十年一刻》这首歌,脑子里想象着MV的样子,但是始终没有概念,但当看到了刘婕粗剪的MV的Demo后,脑子里的各种灵感油然而生,相信刘婕也是如此。 你可能会说,哎呀,我还没想好呢,我不知道报告怎么组织,我不知道这个PPT怎么做,我不知道论文应该如何组织。那我会说,与其冥思苦想,不如先开始行动。开始动笔,写下你零零散散的想法,写下你看到听到的零零散散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可能会像我的MV的片子一样,大多数被剪掉,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行动,才让你最终找到感觉,将这些素材组织起来,形成你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所以,我们一起开始挑战拖延症吧! 谁说事情一定要从头开始做!谁说背单词一定要从A开始背,谁说读书一定要从第一章开始看,谁规定写论文一定要从绪论开始写? 把限制自己的条条框框都去掉吧。 现在就开始,要不要喊一声“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