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投行业服务、产品的撮合及交易! “投行先锋客户端” - 投行求职
      “项目”撮合 - 投行招聘

投行先锋VIP会员的开通及说明。 无限下载,轻松学习,共建论坛. 购买VIP会员 - 下载数量和升级

“投行先锋论坛会员必知和报到帖” 帮助您学习网站的规则和使用方法。 删帖密码积分先锋币评分

查看: 2623|回复: 5

[财经媒体] 投行互挖墙角滋生重薪酬轻责任苗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8 2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11-02-23 来源:证券时报
“四六开对于优秀的项目团队已经不具吸引力了,最新的行情是投行与项目组按二八开的比例进行保荐承销费分成。”在日前深圳投行人士小范围聚会中,一位保荐代表人感叹道。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为了吸引优秀的保荐团队,以及鼓励投行人员延揽项目,部分投行对项目组开出了“二八开”,甚至“一九开”的激励条件,将保荐承销费中的绝大部分分给项目组。
  在此情形下,投行业内出现了团队“整建制”跳槽的现象。据透露,目前有数家中小投行已经成功进行“整建制”挖角,根据这些投行近期的项目情况看,优厚的激励措施已经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中小投行大手笔
  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14日,国内共有72家保荐机构,其中保荐代表人团队规模排在前五位的保荐机构分别是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平安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广发证券。
  “大投行最早开始实行项目负责制,投行人员只要能延揽到项目,就可以申请自主组织成立项目组,而部门会将保荐承销费或财务顾问费收入与项目组进行四六分成。”深圳某资深投行人士透露。
  如今,中小投行为了快速扩充团队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毅然甩出了“大手笔”。据透露,甚至有投行在刨去项目成本后,将所剩全部项目收入全部分给项目组。“这是典型的赚人气不赚钱,但事实证明,这种团队激励措施非常有效。”一位投行人士评价认为。
  以某中小投行为例,据了解,该投行内部实行了二八开的团队激励措施,去年年初至今,该投行保荐代表人团队规模增加了10人以上,该投行也迅速成长为保荐承销市场的一颗新星,去年全年已成功保荐近10个首发项目。
  在此种激励机制下,虽然近年来保荐代表人数量在逐渐增长,但保荐代表人的收入水平不降反升。据透露,目前保荐代表人的转会费已接近150万元每人;一个项目周期完成,单个保荐代表人收入可超300万元。
  投行通道满负荷
  在越来越优厚的团队激励措施下,各家投行的通道均在“满负荷”运转。
  以国内某中型投行为例,证券时报记者将该投行的保荐代表人数量与其去年所完成的IPO项目进行对比发现,该投行的保荐通道几乎被完全“塞满”,即以两个保荐代表人为一个通道计算,该投行的通道数量与其去年完成IPO项目数量基本对等。
  “该投行实行的就是二八开的方式,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保代数量不少。”业内人士透露。
  不过,在这种盲目激励的环境下,一些劣质项目也参杂到投行业务中来。
  “市场上目前具备品牌效应的优质项目并不多,且竞争也非常激烈。部分投行人员在一时找不到优质的项目的情况下,就会将劣质的项目进行包装上市,同时由于一些投行的内核程序把关不严,也为劣质项目入市提供了条件。”一位投行指出。
  据悉,在此前某地证监局在针对辖区内投行进行现场检查时,也发现了部分投行存在“内核形同虚设”的问题。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11-3-1 08:28:39
哪里有那么多优质的项目,"保荐"最后变成了"包装",所谓保护投资者利益,岂不是浮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 09: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nonymous 的帖子

一切都是浮云,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浮云,是幌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6: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0 0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去年就有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0 1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主这篇帖子及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现象,我想谈一下长期以来本人对中国资本市场 一直存在的一些疑问,具体有以下5点。

1、目前我们更加注重保荐代表人的渠道作用而不是审核作用,这是否有悖于当初引入保荐制的初衷?
2、在市场参与者信息披露不完善,投资者民事诉讼制度未健全,监管机构公信力尚缺的条件下,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3、如果发行人被查出上市时有虚假披露、保代入股等行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荐人及保荐代表人需要承担多少责任?我只知道如果上市公司作了假账,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倒闭,会计师可能需要坐牢。另外,既然当初是ZJH审批核准了该公司上市,那么ZJH为什么不需要和保荐人一样承担连带责任呢?
4、在监管机构即管审批又负责监督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其独立性,其中是否存在寻租风险?我记得过去有个“王小石”案。
5、在带有行政色彩,脱离市场供求原理的发行体制下,如何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

不过我相信随着发行体制的改革推进及法律制度的健全,十二五期间我的这些疑问会逐渐被解开。

由于本人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认识尚存不足,观点可能并不准确,如果有坛友对我的个人意见存有异议,欢迎指出。希望看到你们睿智的回复及建议。
投行先锋论坛做的不错,谢谢。

zenithz   
Shanghai 2011.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法律及免责声明|服务协议及隐私条款|手机版|投行先锋 ( 陕ICP备16011893号-1 )

GMT+8, 2024-11-22 21:06 , Processed in 0.18764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