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高库存的风险 美邦服饰与凡客诚品等都因库存问题受到诟病,而谋求IPO的海澜之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其存货总额为38.71亿,占资产总额比重为56.94%。海澜之家的存货周转率仅0.77,即460多天才周转一次,而且,存了一年半的款式还能卖个“好价钱”,其去年末39亿元的存货仅计提了82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而海澜之家强调自己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附滞销商品可退货条款的采购合同让供应商承担货物滞销的风险。在服装行业,产品淘汰速度很快,一般过了季就要打很高折扣。据悉,一般超过一年的产品其价值只有成本价的10%-20%,6个月的产品还在库存的话,充其量也只能卖到成本价的50%左右,如一年过季还能卖到成本价的30%已很好了。对大家如此关心的存货问题,其在做存货库龄分析的时候使用了6—18个月这样一个时间区间,因为没有细分,我们无法知道详情。西服和裤子,衬衫为四季销售产品,按照18个月算,过了6个适销季节还没有卖出,应该称之为积压商品了吧, 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退回供应商呢?按理,一个拟上市企业冲刺前最后一年, 会让其财务指标更漂亮,而明知道会被质疑的存货指标,为什么反而会在最后一年变得比前几年更难看呢?难道不可以发挥退货供应商的机制,减少库存吗?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其所谓的转嫁存货风险措施--滞销商品可退货条款是否有可执行性呢? 实践中未见海澜有过多的销售退回,原因可以解释为不需要退货,也有可能是无法退,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供货商拿回存货后怎么处理?据称海澜会剪标退回,运回供应商的无牌产品,是否算作完整的产成品(因为没有了标牌),这样的产品供应商会如何处理?贴自创品牌出售,市场上是否会出现与海澜之家同样设计同样款式的“山寨品牌”却一模一样的海澜之家?要么收回销毁,那库存商品的风险完全由供应商承担了。供应商承担了一件衣服的销售风险(这种销售风险大于普通的销售风险,因为普通销售还存在降价处理的措施,而这个退回的滞销商品已经是无牌的不能采取降价处理的完整原产品了)赚取的利润也许远低于海澜?而海澜不承担存货风险却能享受客观的销售利润。是否符合风险和收益相称的市场原则呢?只有代销模式才会这样吧。即使供应商们愿意当活雷锋,如果发生大量退货,恐怕他们也运作不下去了吧?由此海澜所谓的滞销商品退货条款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海澜之家经营模式是销售还是代销? 我们知道企业销售商品时,能否确认收入的关键标准之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 那么海澜的供应商在海澜两个适销季节无法实现销售的时候就得接受退货,这个风险似乎没有转移。那么海澜经营模式为代销呢?会计理论中对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有这样的描述“企业根据以往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且确认与退货相关负债的,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通常应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那么海澜存货中有多少是可以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呢?假定可以估计,估计可以销售出去,那就不会退给供应商,那么风险由海澜自己承担,估计不可以销售,就不得不算代销了。是要承担存货风险呢?还是要承担营业模式被质疑的风险呢?显然海澜是没有办法找到两全其美的说法。公司这种矛盾心理,在招股书的表述中也有体现,在阐述为何公司作为自己的存货核算而不是代销时,公司称“商品的主要风险由公司承担(作者注:而不是转嫁给了供应商),只有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退货或者因其他供应商方面的原因而出现滞销的产品,才会退回供应商(作者注:如果不是供应商的责任是不可以退货的?)。”公司还提到“公司退货率较低,供应商在事实上并未承担较大的存货风险”,那么既然公司也不承担存货风险?难道公司的存货风险由消费者承担?还是上市后由股民承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