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抹黑保荐制? 保代拿钱多吗? 这几年固定收益部的同志们,干得好1年几百万都有!同资历的基金经理和保代相比,还是基金经理待遇高(尽管基民亏)。5年前,毕业生首选基金,其次银行,就算去券商尽量去债券部,投行垫底。为什么媒体疯狂攻击保荐制度,而对其他金融行业的高待遇“选择性失明”?! 关键是保代们掌握一部分权力,但自身无法保护该权力能持续下去。如同一个孩子拿着钻石走在大街上,引起无数窥视。 保荐制度以前是李刚时代。整个资本市场和整个的项目的运作基本是李刚们说的算,整个资本市场的项目承揽和承做行政色彩极其浓厚,投行人员再有才华,也只是个码字员,没有什么话语权。银广厦,蓝田真是造假到极至。(做过国有企业项目的人,应该有感觉) 保荐制度的核心实质将IPO审核权力的一部分交给保代。由于拥有签字权(通道权)保代可以自主选择项目,承做项目,小团队模式大行其道。而保代们基本来源于庶民,保荐制度是庶民的时代。 李刚们发现,他们推荐的项目,没有人愿意去签,没有人愿意去做了。保荐制度施行多年,虽然也有问题项目,但基于一年IPO300家的分母来说,风险比例远远低于2005年以前。而且问题项目往往也是在各种外界压力下“被保荐”。 有同志说,李刚们早跑去做PE,不会和庶民争这点利益。此言差亦。 随着资本市场这几年的发展,尤其是造富功能,李刚们为了能把手里的企业项目顺利推向资本市场,必须控制资本市场中投行这一环节,必须削弱庶民的话语权,必须能控制庶民去保荐他们的项目。实质就是,收回庶民的权力,让资本市场完全由李刚们做庄。 最新的政策,满篇都是对庶民的责任要求(保代和一般人员),没有看到一点对李刚们的责任要求。自然李刚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舆论攻击保荐制度,不是为保代的百万年薪,实质为是他们手里那一点权力! 说句夸张的话,如果最后把签字权又归于保荐机构,而投行人员的待遇基本不变(类似外资投行),外界舆论肯定不会象现在这样攻击保荐制度。在资本圈,拿百万年薪的人海得去了。 未来投行人员将失去自主选择,判断、运作项目的权力,重新成为码字员,资本市场的烂项目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