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本市场有保荐代表人,牛叉一点的称之为金牌保代,但没有投资银行家的概念,那些有资格被称之为投资银行家的中国人,如蔡洪平、梁伯韬、竺稼、方风雷、胡祖六等,都是清一色的外资背景或者合资背景,那保荐代表人与投资银行家的区别在哪呢?仅仅是不同文化或者资本市场制度的产物吗?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区别: (1)文化差异。保荐代表人是考试的产物,通过了保代考试并获得签字机会就可以成为保荐代表人,是一种职业资格,成为保代之后就可以享受高薪、巨额的转会费及签字费,可以说是国内投行界的金领,而保代考试则是目前最有含金量的考试之一;而投资银行家则是实践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职业资格,类似于科学家、军事家等称谓,表示在投行界有着相当的专业功底和职业精神。这首先可以看作是文化差异,国内自古就注重考试选拔。 (2)地域差异。自从国内2004年实行保荐制度后,就有了保荐代表人的称谓,而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则称之为投资银行家,虽然有实行保荐制的市场,如香港,但其作为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资本市场,和主流资本市场保持一致,称为投资银行家。 (3)工作差异。保代注重技术问题解决和材料制作,如出资不实如何解决?集体企业改制上市如何运作?历史沿革有瑕疵如何规避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满足证监会的审核要求;而投资银行家注重提供金融服务和证券销售,用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先生的话讲“正本清源,还投行本来面目”,投行家做的事情就是投行本来面目的事情,而保代只能从事被阉割的投行业务;投行家可以提供众多的金融服务而不仅仅是股票、债券发行承销和财务顾问。这一区别主要源于资本市场制度特别是新股发行制度的区别及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及机构创新能力的差别。 那怎么样从保荐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银行家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改革,放松管制,尤其对证券公司的管制,根据第一季度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市银行业净利润占整个上市公司53%左右,而上市证券公司则是1.2%左右,银行是证券50倍,这样的资本市场结构是相当不合理的,作为皇冠上的明珠的投行,在国内只好是土豆级别的,从业人员也被称之为“投行民工”,这一切与其应有的市场地位严重不符。 其次,在放松管制的基础上,作为机构本身,应该放眼全球,增强创新能力,而这一切寄希望于整体资本市场的改革,或者更深一点是寄希望于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再次,作为保代,应该有全球视野,以后的资本市场,必然是全球化的,封闭必不长久,要成为真正的投行家,全球视野必不可少,至少对几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如华尔街、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最后,也是最为投行家最为重要的,就是信仰或者精神,在投行家的眼中,机会就是生意,应该以生意人的眼光看待项目。投行家的工作就是以生意人的眼光促成生意,而背后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商业精神。 今天,5.4青年节,在听完我心目中投资银行家蔡洪平先生的讲座后,与几位朋友,把酒言欢,慷慨激昂后,回到住处,夜不能寐,随笔记下心中所想。其实在讲座中,蔡总讲的最多的也是激起我们思考的,是关于改革、发展、信仰等深刻问题,一路上也与同事探讨良多,但还是很难写出心中所想,只好写点技术性的东西,聊以自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