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新冠疫情自暴发以来,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和生计造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威胁正悄然迫近:气候变化。2015年在巴黎,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同意采取行动,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但是,《巴黎协定》的减排承诺也只占需要减少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未来尚需付出更大努力——而城市将扮演主要角色。
碳排放占全世界总量28%的中国,已经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达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但却是势在必行。1909年以来i,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了1.5摄氏度,这意味着国土更加温暖湿润。1980年至2012年期间,华东地区的海平面上升了93毫米,上世纪70年代至今,冰川已经融化了10%。
这是眼下的情况。如果中国的排放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到了2030年,酷热和致命热浪将会波及中国1000~4500万的人口。1980年那场50年不遇的特大降水,在2030年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2到3倍,而在2050年,可能性高达3到6倍。每年由于酷热和潮湿而损失的户外工作时间,到2030年,损失的户外工作时间比例将从4%上升到6.5%;到2050年将攀升至9%,相当于1~1.5万亿美元GDP。
中国正在建设多元能源供应体系,经济发展朝着更加清洁和更低能源密集转型。同时由于发电、居民供暖,以及钢铁、水泥等工业的需求上升,中国的煤炭消耗总量持续小幅上涨ii。
2019年,中国的总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58%,这一比重正逐渐下降。低排放能源在中国初级能源使用中占比低于四分之一:水电(8%),天然气(8%),核能(2%),风能、太阳能等非水利可再生能源(5%)。
中国正在采取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燃料投资占全球近三分之一;2018年,中国拥有全球95%以上的电动公交车队和近乎一半的电动乘用车(EV)iii。提升能源效率、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也减少了空气污染。国际能源署(IEA)的资料显示,到2024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将一直占全世界的40%。简而言之,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使用比重,中国正加快构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体系。但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煤炭的持续依赖,也意味着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对中国的脱碳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座城市贡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GDP,城市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源泉。城市也具备了采取行动的条件:关键决策者、大规模的投资基金和充足的投资人、一流的大学和智库,以及不断壮大的高收入人群,他们都很关心可持续性发展。有四个方面至关重要:发展零碳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新一代出行方式,做好消费者需求管理。城市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开发和推广气候解决方案、调动投资、支持国际合作,中国的城市将能推动区域甚至全球的脱碳化进程。
为论证这一点,本报告第一节首先从国际视角出发,阐述一个城市如何达到零碳排放。第二节探讨了北京如何成为脱碳化和低碳技术发展的领先者。第三节分析了中国城市如何推动区域甚至全球脱碳化进程。最后,第四节我们就公共和民间机构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提出了建议。
b2746159-ac7a-4086-b7d9-9e6a575c764f.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