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超前布局,旨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征求意见稿》规划了京北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和京南氢能高端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其中,京北打造燃料电池关键装备、商用车整车集成以及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京南则开展燃料电池车辆、车载液氢供氧系统、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氢储能、分布式电站等全产业场景应用示范。北京市通过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从技术突破与商业应用示范两个角度出发推动产业链发展,并且利用京津冀各自产业链优势达成协同互补,有利于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共同推进氢能源产业链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落地。
2025年产值突破 1000亿元,产业链发展有待提速。根据《征求意见稿》规划到 2023年前,北京要培育 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 500亿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 3000辆;到2025年,培育 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建成 3-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 1000亿元而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链产值约 30亿元,要实现 2023年 500亿产值和 2025年 1000亿产值的目标任务艰巨,氢能产业链需要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掌握关键环节,依靠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带来成本下降,进一步促进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方能实现。
助力碳中和,氢能产业链任重道远。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 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3500万吨,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占比达 5%;到 2050年,氢能需求将接近 6000万吨,实现 C02减排约 7亿吨,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占比超 10%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仍属于起步阶段,技术与成本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制氢环节需要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电解制氢在储运环节,提高高压储氢瓶的储氢密度,突破高储存压力下的公路运输用氢气储存技术;在燃料电池领域,膜电极电流密度、空压机控制技术仍然需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氢气循环系统进口依赖较大,需要实现国产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整体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需要各大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以追赶国际一流技术。
0f8fb7c8-7ccc-4d7b-ab19-75ab07c247cc.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