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本文是我们“乡村振兴系列报告”的第二篇,聚焦于实现这一战略所需的资金来源上。中国人多地少,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村剩余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举措。日韩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并不冲突。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加大在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但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回报率都偏低,市场化主体参与的意愿可能不强,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预计将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2014年中国城镇化思路发生了转变,从“以乡补城”转为“以人为本”。中国长期通过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形成“以乡补城”的城镇化格局。这种城镇化模式下,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向城市集中,但农民只分配到少数土地增值收益,也没有享受到和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最直接的结果是城乡差距扩大。2014年中国城镇化思路发生了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加快人口城镇化,有序引导人口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另一方面,朝着保障农民权益和优化土地资源国土空间配置的方向改革土地制度。这些改革朝着有利于加速城镇化推进,也符合世界经济在各国内部“集聚性”的规律。
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冲突,但需要政府主导的资金参与。乡村振兴不是为了把人留在农村,而是要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面貌。中国人多地少,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村剩余人口人均可耕地面积,从而提高收入水平必须要走的路。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也显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并不冲突。但考虑到乡村振兴所需的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建基础设施两者的投入回报率都偏低,市场化主体参与的意愿可能不强,需要政府主导的财政和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1055a120-62f8-4d00-ad8c-32564174d7d9.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