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投行业服务、产品的撮合及交易! “投行先锋客户端” - 投行求职
      “项目”撮合 - 投行招聘

投行先锋VIP会员的开通及说明。 无限下载,轻松学习,共建论坛. 购买VIP会员 - 下载数量和升级

“投行先锋论坛会员必知和报到帖” 帮助您学习网站的规则和使用方法。 删帖密码积分先锋币评分

查看: 10070|回复: 0

[行业分析] 美对华输出页岩气革命被指阴谋 或成新金融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09: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雪佛龙公司位于波兰的一处页岩气开采平台,但美国的压裂技术并不适用于波兰地质。

31年前,乔治·米歇尔(GeorgeMitchell)和他的米歇尔能源公司的工程师们,一直在寻找从页岩中提取天然气的办法。直到1998年,80岁高龄的米歇尔在水力压裂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为美国页岩气革命奠定了基础。

似乎一夜之间,页岩气革命席卷全球,美国技术被世界各国采用。

“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全球,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技术。”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米歇尔并不糊涂。这项技术至今仍留给世人很多疑问:它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它带来美国“小震不断”?它的成本是不是太高?……

更大的质疑认为,美国页岩气革命其实是骗局,有外国专家在科学期刊上发文指出,在运作的第一年,页岩气井的产量下降了60%~90%之多。

页岩气开发还被认为面临巨大的金融障碍。“钻探正以惊人的速度摧毁资本,钻井公司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而下降幅度则开始造成浩劫。为了避免下降率打乱收入报表,公司不得不钻探更多的新井,老井的产量下降。”《纽约时报》2011年的一项调查就指出,美国石油工业表面乐观,但“在私下里却对页岩气持怀疑态度”。“页岩气泡沫迟早会崩溃。”

此时,美国向中国输出“页岩气革命”甚至被认为是美国资本的“阴谋”。

下一个“两房危机”?

页岩气为美国能源独立的梦想提供了一支画笔。

2004—2009年,美国页岩气的年增速达到40%以上,并以每年几百亿立方米的增量井喷。2012年,美国页岩气占天然气总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上升到37%,达到2653亿立方米,几乎是整个中国天然气的年消费量(约1500亿立方米)的两倍。

页岩气能改变能源世界格局吗?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

近年来,随着美国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下跌,页岩气开发的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无利可图。美国商人们开始将兴趣转向价格更高且同样可以利用页岩气技术进行开采的非常规石油——页岩油。去年,美国页岩气产业显示出了颓势,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关闭了不少井。

《纽约时报》、《外交政策》等美国媒体先后提出质疑,更有甚者将页岩气产业比作美国下一个“两房危机”。他们认为,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兴起得益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但资本的进入掩盖了页岩气产业的巨大资源递减率(一些气井的寿命往往只有一至两年)这一最大问题。这使得页岩气的生产成本高企。尽管如此,前期复杂的融资合约却迫使很多页岩气公司必须咬牙继续生产,这也使得很多公司背负了巨额负债。

页岩气产业的泡沫一旦被戳破,为数众多的页岩气公司的债务危机或许将形成洪水猛兽般的金融危机。

页岩气真的适合中国吗?

美国页岩气革命还是激发了其他国家的能源梦想,包括中国。对于中国这个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页岩气的确预示着一次新的希望。

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目前我国页岩气技术可开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25万亿,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可以想象,去年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量为1500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的产量是1000多亿立方米,进口400多亿立方米,现在我们还有500亿立方米的缺口。”一位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微博)》,“我国天然气以产定销,如果放开使用,中国天然气的消费可不得了,页岩气的开发是在为中国提供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的机会。”

然而,因为中国的地质条件、市场环境与美国迥异,完全照搬美国技术和模式,复制页岩气革命几乎不可能。

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高级顾问盖尔·拉夫特今年6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建议中国:“页岩气或许不是中国最好的选择。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天然气开采成本比页岩气更低。其中之一便是煤层气,也就是煤矿中产出的天然气,因为煤埋藏得很深,开采的时候也能同时汲取出许多天然气。其次,中国正在逐渐推动其邻国出口天然气给它,比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在附近就有很多传统天然气的选择,价格甚至比页岩气更低。所以不一定有必要‘超前’地开采页岩气。”


盖尔认为,中国能源的未来在核电。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此前秘而不宣的美国前几年突然向中国兜售页岩气,意在让中国把眼光都集中在页岩气上,就放过了对未来领先的核裂变等高科技清洁能源的研发。

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页岩气成本和价格的问题,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商业风险,虽然开采技术还不完善、不成熟,但页岩气本身的颠覆性意义不容忽视——“页岩气不仅在油气领域撼动了传统统治地位的有机生成学说,为未来油气生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而且冲击了全球固有的能源经济和政治版图,使得油气成为更加丰富且分布更加均匀的资源。”

那么,中国发展页岩气,就必须在能源结构、新能源革命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平衡。

要不要页岩气

“三桶半油”为何占着资源不开发

年前掀起的页岩气开发热潮正在消退,能源市场翘首企盼的“页岩气革命”几乎看不到踪影。

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而截至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只有2500万立方米。一位央企内部人士无奈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当前形势来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所谓的“页岩气革命”也只是个泡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解析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困境:页岩气这碗饭,以前,吃不着的人争着想吃上,但现在,端着这碗饭,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下口。

通过国土部招标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中,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对其获得的页岩气区块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已经开展实际工作的也遭遇“探而无气”的尴尬,有的企业甚至开始打退堂鼓,投资热情已无法遏制地下滑。

7月,华东一家会务公司因为没有邀请到足够多的参会嘉宾而取消了他们的页岩气论坛。而正在酝酿的第三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也迟迟没有定下时间表。

中国页岩气发展为何遇阻?有人把问题归咎于“三桶半油”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能源市场缺乏竞争。除此以外,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开发风险偏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都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利润太薄,影响企业开发获利。最终,企业投资热情减退,页岩气开发原地踏步。

此时,曾经的一个老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中国真的需要一场“页岩气革命”吗?

“页岩气革命”的遐想

夏日炎炎,几家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中标的企业已开始行动。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山川沟壑中作业,希望从脚下页岩层中发现宝藏。

他们在寻找页岩气,一种吸附游离在页岩中的天然气,让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国的资源。

在地质变迁中,大量的动物、植物等有机物沉积,形成了产生烃的岩层,这些烷烃成分的气体在页岩中就是“页岩气”,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2011年7月,我国首次进行页岩气探矿权招标,6家国企受邀参与4个区块竞标。结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河南煤层气”)拿下两个区块,剩下区块流标。

2011年12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进行管理,规避掉法律对于天然气开发进入的管制,页岩气探矿权进入市场,可独立出让。

2012年,第二轮页岩气3年探矿权招标向全社会公开,共计83家企业蜂拥而入,最终,16家企业中标19个区块。其中,有两家民营企业中标。

中标企业必须遵守承诺,开始向这19个区块投入重金。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页岩气开发经验,中标之后,找资金、找人、找技术、找服务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自去年9月以来,添利百勤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百勤油服”)总裁王金龙开始变得很忙,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坐满了想要参与或是已经中标的企业代表。有的是为页岩气开发技术而来,有的是为了解项目前期如何操作,而有的则希望百勤油服能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到手的页岩气合同将近1亿元。”王金龙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对此,一位中石化的内部人士透露:“一个亿算不了什么,中石化在特殊井高端服务上的合同达几千亿元。”在他看来,百勤油服只是在一锅汤中分了一勺。

作为中标的两家民营企业之一,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瀛山西”)以4亿多元人民币的勘探投资资金赢得了贵州凤岗页岩气二区块。

“如果具有开发价值,一口气井日产气起码在2万立方米以上,一立方米气卖2块多钱,每立方米能挣1块钱,国家再补贴4毛钱。如果一口井一天出5万立方米气,一年一口井就能挣2555万元,10年就能挣2亿多。”华瀛山西副总经理付英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粗略估算令人兴奋。

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遐想一度令整个市场为之兴奋。


完成规划目标是天方夜谭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勘探结果,让一些中标企业明显感到了成本和风险的压力,现实与人们之前所设想的钻机轰鸣、热火朝天的页岩气开发场景截然不同。

一位在第二轮招标中中标的某国企页岩气工程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国土资源部的前期工作很不充分,以至于我们现在要做大量的工作。地下到底有没有页岩气?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我们的投资风险。现在一勘探,很多区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地下很差。”一些企业钻进工程后没有发现页岩气工业开发的气流,这让投资人不敢再决策,工程延缓。

“按照四川地区的成本,一口垂直井的成本需要四五千万元,一口水平井的投入可能就上亿了,如果真的没气,或气量不够,我们可能就暂停投资了。”上述负责人坦言。

华瀛山西的最初设计方案是在区块中全面打井勘察,但日前,公司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些专家来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审后,方案有了大的调整。“方案变了,我们要先找出有利区,找出重点区,尽早打钻,尽早见气。”付英军说。

“作为风险勘探,我们要投入4亿多元,如果打不出气,这些钱就要打水漂。”华瀛山西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此前,不断有传言指出,前两轮招投标中拿出的页岩气区块并非最好的区块。“根据前期勘察,我们发现拿到的区块与正常商业化开发的区块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有些失望和气愤。





美国页岩气探井示意图

而时隔两年,在第一轮中标的某地方国企如今的勘探工作也停滞不前。河南煤田地质局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有的地方企业打出几口井后发现资源情况不理想,甚至想放弃投资。”

与此同时,一些不好的端倪也显露出来。“有些企业就是为了抢占一块资源,等地块升值后再卖出去,赚一笔。”某大型油气企业西南区一位页岩气项目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7月底,国土资源部向外界透露页岩气最新进展:有的区块已经完成转入钻探阶段;有的尚停留在优化勘察方案阶段,仅完成一些地表调查工作。

国土资源部表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不足,部分区块地质调查难度较大,是目前部分企业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国土资源部还警示:“圈而不探”的企业可能面临区块被缩小或收回。

如同一场赌博,赌资投入的越多,企业对于“见气”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没有好的心态和战略准备,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牌客只能选择中途退场。

根据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能源局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

然而,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主任翟刚毅透露,自200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地方和油气公司共完成页岩气钻井129口;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在2500万立方米。


“从现在来看,完成目标已几乎不现实。”某大型油气企业的一位研究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常一口井的年产量为500万立方米,以此计算,65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就意味着要打1500口生产井,而如今只剩下两年时间。“除非未来一年能打出700多口生产井才能完成弥补,这对前3年只打100来口探井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储量世界第一“没有实质意义”

有人认为,美国人把中国人“忽悠”了,页岩气根本无法实现低成本、商业化的开采,更不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而且,美国人很确定地说“中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页岩气”,但对这一点,中国人不确定。

美国能源署(EIA)最早给出中国页岩气储量数据——中国拥有36.1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高于美国的24.4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国土资源部给出的初步评价是,中国拥有25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

无论是哪个数据,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但如此丰富的资源,中标企业却勘探不出气来?

“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评价,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的数据大多是理论性的,通过地质理论推导而来,没有实质性的样品来做勘察。这就如同说东海有多少鱼一样,只是一个大体估算。”

上述负责人解释:“美国用30年时间获得‘探明储量’的数据,而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是从2009年才开始做,是‘资源潜力’,要指望这一两年将全国页岩气弄清楚不太现实。”

美国的成功,中国难以复制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因为页岩气而从天然气进口国变为了出口国,很多国家都希望复制这一道路。中国需要尝试发展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吗?

陈卫东:世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占比为24%,而中国只有5%。如今,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带来了恶劣的环境问题。现在,我们要调整能源结构,要提高天然气的比重,这就是页岩气为什么被关注的原因。因为,当前,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增加天然气的供给和消费。上世纪80年代的那轮煤改气、煤改电,推迟了几十年,现在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当时全世界煤炭价格差不多的时期,我们没有用气,如今,这个改革窗口期已经错过了。现在,全世界已经进入天然气时代,中国还在煤炭时代。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能否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陈卫东:尼克松喊“能源独立”喊了40年,但真正改变这个格局却是企业家个体,他们依靠企业家精神和美国的市场氛围,实现了页岩气的低成本。成功的因素是一个组合和积累,这就是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偶然性就是乔治·米歇尔这个老头。如果他不坚持探索,或者,后面没有更有财力的公司把页岩气的投资扩大,也不会有现在的革命。

从目前来看,中国开发页岩气要有耐心。因为整个环境包括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水资源等可使用资源都不同。从地理环境来看,人家是平原,我们是山区,而且气层埋藏深度不同;人家有完整的社会分工,我们没有;人家有强大、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也没有。从资源和市场来看,人家是完全市场化的,而我们的上游还是“三桶油半”垄断。美国页岩气的革命不是政府的手推出来的,而是市场化的结果。

天然气是通向新能源转型的桥梁

《中国经济周刊》:就现状来看,中国页岩气能否形成规模化产出,并带来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

陈卫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10年不会形成规模,除非我们做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放开资源让资金流进来。目前,中国投资页岩气的主要是国企。有人说国企很有钱,但其实中国很缺钱。如果这些国企的钱流进页岩气,不能持续流出来,这个钱是不可持续的。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投标中,允许民企进来,撕一个口子是对的,但是不可持续。因为,所有的好区块都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他们占着了,就划不出来了。要打破资源上的垄断还是涉及到整个体制的问题。在中国,金融、能源、电信等,这些都是资源垄断,而且这些资源垄断是不需要技术进步的。但是,页岩气不同,它很讲究成本,讲成本就需要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我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领域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我国能源转型应该如何选择?

陈卫东:如果长期开发不起来,在两三代人后,石油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新的能源会出来。人们不再使用石油,而是会使用更高效、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能源。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是薪柴到煤炭,第二次是煤炭到石油。现在,我们处于没有能源主导的能源时代,并即将进入下一个时代。两次能源转型我们看到的规律是,能源将从单位能源密度低的能源转为单位能源密度高的能源。比如,同体积的煤炭密度比柴火高,石油比煤炭高。

我们也看到一个短暂的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我们核电开始发展,核单位体积的能量比石油高多了,但核电由于技术不完备、核事故的危害性,很多国家不敢用核电或放缓发展核电的步伐。中国放缓不得,因为没有更好的能源。

现阶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是一个趋势。但它们使用成本更高,而且核心技术——储能技术没有突破。再者,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是不连续的,如果要大规模商业化使用,必须要电力调峰,这就需要天然气发电来配合。

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的这段时期,可再生低碳多元化能源一定需要天然气作为桥梁,这就是中国天然气一定要走上去的原因。

(中国经济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行云课堂
在线客服

法律及免责声明|服务协议及隐私条款|手机版|投行先锋 ( 陕ICP备16011893号-1 )

GMT+8, 2024-11-29 01:48 , Processed in 0.18606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