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沪深股市IPO已暂停十个月了。近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批评之声,说沪深股市行政干预太多,用行政手段对IPO关关停停不可取,同时对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开展的对拟上市公司专项财务检查也颇有微词,认为这也不是市场化的做法,公司优劣理应由市场去挑选,呼吁管理部门放权不恋权。
去年10月管理层暂停IPO,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出现了 万福生科这样在上市之前严重造假的公司,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上市当年业绩巨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公司,对投资人打击巨大,市场反应极其强烈。这促使管理层最终下定决心清理在排队过会的公司。另一个原因是 大盘重心不断下移,交投清淡,大批资本抽离,呼吁给予市场休养生息时间的救市之声不绝于耳。 对于要不要救市,在股市低迷之时要不要施以援手,在我国向来存在着激烈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在市场出现危机或在行情十分低迷的情况下理该果断出台救市措施。另一种意见认为,股市无需救,也救不了,且成熟股市是没有救市一说的。对这两种意见,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危机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做法给出了回答,证明了后一种意见并不符合事实。股市和经济连为一体,救市就是救经济,救经济也是救市。前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回忆说,他在访美时曾当面问过格林斯潘如何调控金融。格林斯潘回答,他随时都在监控股市行情,如果行情过热,反映出经济过热,那么就会考虑提高利率;如果股市过冷或低迷,就会考虑降低利率。格老这番话,意味着即使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危机,也要时时注意股市变化,依据股市的过冷过热随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至少借鉴美国的经验,在股市低迷时,采取一些必要的稳定市场的措施并无不可,而在经济和股市面临严重危机时重拳出击,高调救市也属必然。
那么财务专项检查要不要呢?当社会上一种问题带有普遍性、爆发性,成为社会突出问题时,实行专项行动就十分必要。股市自然也不例外,现在市场上对什么是行政干预,什么是市场化争论不休。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现在我们更强调简政放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政府这只手。市场化是把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市场之外的政府发展调控经济手段,还有计划管理、法律法规、财政税收、行政执法等多种。所以,实行财务检查并非行政干预,而是行使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显然,当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造假行为集中爆发,情形恶劣,有可能摧毁投资人的信心时,对拟上市公司来一次财务专项检查就非常必要。
只是,在强调暂停IPO的合理性和实行财务检查的必要性的时候,笔者以为,我们也应留心其可能的负面作用。比如,若IPO暂停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市场的融资功能。沪深股市长年低迷,与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将呈下降趋势有关,与一些大盘权重股处于产能过剩行业而盈利下滑有关,更与市场流动性和外围环境有关,单靠暂停IPO,并不就能让股市脱离低迷。在暂停IPO十个月后,沪综指仍在2100点上下徘徊。所以,笔者认为,暂停IPO这样的举措,今后应慎用、少用、短用。
再比如,对财务专项检查取得的经验应内化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内化为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素质的治理,以此全方位提高发行人、中介机构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操守。假如不从这些方面下工夫,则极有可能检查一过,一切又都故态复萌。
还有,财务检查使我们更加看清了一个问题:财务指标乃上市标准的核心指标,从几个月内居然逼退了近300家公司的记录可知,这次抓财务检查抓到了牛鼻子。这为那些主张降低甚至不设上市财务指标、也不用审查的人,提供了一个反证。公司上市非但要设财务指标,而且标准还应就高不就低。
还有报道说,IPO迟迟不能恢复,是因为发行新办法在征求意见时收到了许多重大建议,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采纳这些意见,包括市值配售、储架发行等。如果报道属实,那说明管理层和市场之间对一些问题没有达成共识。今后应有意识地引导讨论发行中的一些问题。如今后审核以信息披露为核心,那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才算完全充分?如何探索多样化的发行方式,可不可以取消询价定价,交由全体投资者直接申购定价?如何弱化发行人的上市冲动和多融资欲望?怎样化解 新股总会在二级市场爆炒的所谓炒新情结?等等。(作者张书怀,系资深财经评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