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初空降联想,到加盟中信产业基金,从金石投资转投淡马锡任中国区总裁,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吴亦兵完成数次职位的转换。而在数次转换中,吴亦兵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亦将中信系PE的内部争斗推向前台。 其实,金石投资从来都是“是非之地”。从2007年成立以来,金石投资高管离职传闻不断。几乎与吴亦兵离职的同时,金石董事总经理宋文雷也已转会至中信建投直投部。坊间亦传闻,吴亦兵在金石投资就职期间与其他派系斗争不断。而截至记者发稿时,金石投资董事长一职人选仍悬而未决。 而人事争斗不是金石投资的“专利”,包括金石投资、中信产业基金、中信资本等中信系PE都曾经历派系斗争的烦恼,而因为为数不多的盈利业务相对聚焦,又让这些中信系PE之间产生颇多罅隙。诚如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所言——“90%以上的时间我们是集体对外做咱,但也有10%的内部竞争”。PE圈内甚至流传,金石投资与中信产业基金的员工之间也有颇多口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信产业基金(中信证券持股35%)、金石投资(中信证券持股100%),中信资本(中信集团旗下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同为其股东),这三家背靠中信集团的PE机构,为何会有这样的微妙关系?他们各自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在投资过程中,怎样分工协作,又有哪些交集?本报记者将揭开这些神秘面纱。 中信产业基金:夹层基金出师不利? 中信产业基金成立于2008年,是继渤海产业基金之后,中国第二只国有产业基金。截至2012年,中信产业基金已经管理超过250亿人民币的资产,堪称大中华区扩张速度最快的基金。 中信产业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即GP公司为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持有其35%的股权。百隆东方(601339.SH)招股书显示,其共有8位股东,其他股东如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海控股”)持股15%、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持股5%、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控股”)持股5%等。 泛海控股、伊利集团、华联控股子公司等5家GP公司的股东,也是中信产业基金一期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绵阳产业基金”)的LP,可见中信产业基金成立之初,在募资时接受了部分LP持有GP公司的股权,这不符合PE基金的国际惯例,却在中国PE基金崛起时非常普遍。 绵阳产业基金有一张显赫的LP清单,如全国社保基金出资20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出资10亿,中国建银投资出资5亿,国开金融出资3亿,联想控股出资1亿,雅戈尔(600177。SH)、新华都(002264。SZ)母公司、无锡国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资本市场耳熟能详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另外,中信证券出资5亿,普通合伙人出资5.83亿元。 截至发稿时,绵阳产业基金投出的项目中,新华保险(601336.SH)、百隆东方、渤海轮渡(603167.SH)、盛运股份(300090.SZ)、贝因美(002570.SZ)、江河创建(601886.SH)等已经成功登陆A股,陕煤股份已经过会。 公开资料显示,一些尚未IPO的项目,如大连银行、红星美凯龙在中信产业基金投资后,获得稳定的增长,且上市之路可期;2010年,中信产业基金向西凤酒投资3.6亿元,西凤酒当年亏损4亿,但据西凤酒其他股东透露,2011年、2012年,西凤酒利润大幅增长,相较投资时的利润提高不少。 绵阳产业基金的投资期于2011年底结束。在此之前,中信产业二期基金(CPE China Fund,美元基金)就已宣告成立。该基金于2011年完成募资,规模高达9.9亿美元。 相比绵阳产业基金的投资业绩,目前CPE China Fund则稍逊一筹:百隆东方已经上市;与KKR集团、新天域资本联合投资的华致酒行,在2011年底申请IPO被否;此外,它投资了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凡客诚品F轮融资中,投资了2000万美元。目前,这两者的业绩表现不如人意。 2011年底,中信产业基金马不停蹄地开始募集第三只基金:北京中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中信投资”)。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中信投资注册资本高达118.96亿元。这或是北京中信投资最终的规模。 在北京中信投资成立之前,中信产业基金还发起设立了中信夹层(上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信夹层基金”),原计划募资50亿到60亿元。中信证券2011年底曾通过董事会决议,同意公司出资2亿元投资中信夹层基金;中弘地产(000979.SZ)与方大特钢(600507.SH)曾先后公告,各将出资1亿投资中信夹层基金。 中信夹层基金的募集说明书中介绍“夹层基金”时,提及其年化收益率为15%,低于PE基金的年化收益率(20%);其项目资源中最重要的行业是矿产和地产,多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上,且多以“股权+债权”的结构出现。 但是,这样的新事物、大手笔运作并未广受追捧:夹层基金的募资似乎不顺利。中信证券在今年4月发布2012年年报时陈述,“截至2012年12月31日,对中信夹层投资基金(上海)一期(有限合伙)的投资尚未开展。” 金石投资:受累新基金募集 金石投资一直走在券商直投前列。它成立于2007年,本是最早成立的券商直投公司之一;2010年以前,注册资本超过24亿元已颇令人侧目;2011年,其注册资本变更为52亿元,其时,这一数额甚至超过不少券商的净资本。 因为,金石投资是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有人将之戏称为“中信证券的亲儿子”。此前,金石投资和所有券商直投子公司一样,主要是“保荐+直投”模式。即一个企业,中信证券投行部保荐,金石投资直接投资。 据投中集团统计,截至2013年9月24日,金石投资投的项目中,有18个公司实现IPO。这些公司基本都是中信证券担任主承销商。这一业绩在券商直投中名列前茅。尤其是2012年PE行业严冬中,金石投资仍有9个项目成功IPO。这一年,金石投资还将每股1.16元受让的富奥汽车股权,以每股3.6元的价格转让出去。 在一位券商直投人士看来,这一切,只能说明金石投资是个成功的券商直投公司,而不能说它是个成功的PE机构。 因为,在“保荐+直投”模式之下,券商直投子公司倚重于投行部的项目资源,投行强则券商直投强;此外,《证券经营机构股票承销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证券经营机构持有企业7%以上的股份,或是其前五名股东之一,不得成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因此,“保荐+直投”模式下,券商直投投资企业时,持股比例往往不超过7%,对被投资公司的话语权较小。 2011年7月,中国证监会叫停了“保荐+直投”模式,券商可以先直投再保荐,这一先后顺序之差造成的结果是,首先券商直投必须自己找项目,而不能太过依赖于投行部门的体系;其次是券商直投从投资一个公司到这个公司IPO的平均时间被拉长,这意味着平均的年化收益率将下滑。 同时,中国证监会又放开了“券商直投子基金”业务,即券商直投公司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募资。这相当于在阻碍券商向其直投子公司自在输血的同时,又放手让券商直投自己去寻找社会上的资源。 金石投资2012年上市的项目,都是“保荐+直投”模式被叫停之前投出。但2013年则是另一番光景。从2011年秋天开始,PE行业募资趋难;此后形势更加严峻;2013年,IPO暂停,券商直投基金募资更难。有多家2012年声称要募集直投基金的券商直投公司,最后都消失无声。 金石投资2012年先后设立了青岛金石泓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青岛金石”)和中信并购基金(深圳)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中信并购基金”)。 中信证券2013年中报显示,青岛金石于2013年1月完成首期交割及工商变更;2013年上半年,中信并购基金已签约的投资者共8家,承诺出资金额人民币30亿元。截止到2013年6月,中信证券对青岛金石出资3.03亿元,持股比例约50%;对中信并购基金出资约2.24亿元,持股接近50%。考虑到这是首期出资,中信证券对两只基金的认缴出资额应该更高。 而这一次,金石投资落后了。2012年,海通证券和华夏证券的直投子基金成功募资,规模分别为17.5亿元和20亿元;2013年9月,招商证券的直投基金也结束募资,规模为35亿元。 一位熟悉金石投资的人士告诉记者,团队不稳定可能是金石投资在募集基金时的一大障碍。 中信资本:与中信证券若即若离 2012年6月,登陆港交所的协众国际(03663.HK)披露了中信资本的股权结构: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多间中介控股公司,共持有中信资本55%的股权,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中信资本40%的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资本至少有中信资本中国基金(CITIC Capital China Partners,L.P.)和中信资本中国夹层基金(Citic Capital China Mezzanine Fund Limited)两只美元基金,它们分别投资了协众国际和宝峰时尚(01121.HK)。 中信资本中国基金的GP公司是CCP GP Ltd.(以下简称CCP GP),中信资本持有CCP GP 51%的股权,中信资本总裁张懿宸和执行总裁陶礼贤通过一家公司(张懿宸和陶礼贤在这家公司各占一半股权)持有剩下49%的股权。 2011年,中信资本开始募集人民币基金中信资本(天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中信资本天津”),并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自此,它开始在内地PE圈活跃。 就在一个月前,中信资本天津与招商局集团、元禾控股一起投资了顺丰速运,又令其名声大震。作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快递业中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几年来无数PE机构对之垂涎,却总是被其董事长王卫拒之门外。 虽然,在股权上,中信资本与中信证券并无关联,但二者实质联系并不少。2011年底,中信证券董事会决定将向中信资本天津出资5亿元;2012年4月,金石投资正式向中信资本天津出资;截至2012年12月31日,金石投资完成出资人民币15571万元。 此外,中信证券与中信资本之间的人事关系颇为密切,如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连续八年任中信资本的非执行董事,中信证券副董事长殷可在2002年到2007年担任中信资本董事及副总经理,且随后在中信资本担任非执行董事至2009年。
http://www.21cbh.com/2013/9-27/2NNDk3XzgwMjk2N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