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新股路演现场之火爆可谓惊艳全球,相反A股市场的新股路演现场则门庭冷落,这一热一冷,引起了国内市场对A股IPO定价管制的反思。
阿里巴巴新股路演受到空前追捧,自然与头顶互联网超级巨头的光环有关,投资者迫切地想要知晓怎样才有机会分享这个赚钱机器的成长盛宴。阿里巴巴如此重视路演则源于公司方面希望更加全面地向市场诠释自己的价值所在,用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的话来说,“这次来纽约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
反之,当前A股市场上新股路演门庭冷落,为数不多坚持路演的公司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地将招股书的内容发布后简单收场,不少拟上市公司甚至取消了新股路演环节。
就A股路演冷清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从发行人和保荐承销机构的角度出发,监管层当前对于路演监管非常严格,并且有奥赛康暂缓上市、相关保荐机构被处罚的前车之鉴,取消路演可以避免因违规给上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是目前压低发行价格、不鼓励超募和老股转让的监管思路下,可以根据募集资金、发行费用、发行数量就可大致算出发行价,路演流于形式,没有效果还白白花钱,失去了路演的意义,发行人没有动力去卖力吆喝,投资者对不能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路演也没有热情参与。
试想,假设阿里巴巴在A股上市,现场路演又会是何种境况?
鉴于阿里巴巴的知名企业身份,或许会有不少投资者有兴趣参与路演。不过,作为发行人的阿里巴巴或许就没那么积极,因为IPO定价趋严的背景下,进行路演也不意味着能“多要点钱回去”。
投行人士认为,只要新股定价被严格限制的情况一日不改变,机构投资者无法从路演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取消网下路演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
那么,新股路演是否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从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的例子来看,马云显然做足了功课,除了遍布全球的巡回路演外,还在更新的招股书上市公开信中极尽推介之能事,24次提及“生态系统”,对路演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马云抛出的“生态论”吸引了投资者目光,席卷纽约的橙色(阿里品牌主色调)旋风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些国际投资者加入到看好的行列,认为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简单来说,这或许就是新股路演的价值所在——让市场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并且得出市场认为最为合理的价值。
新股定价管制背景下的现场路演的确没有进行的必要,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新股路演的价值所在。至于为了避免询价承销环节出现违规,发行主体简单地取消新股现场路演,显然也不可取。
如何做到既不踩线又起到推介作用,马云的纽约之行路演值得学习。
作为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新股路演自2000年前后引入国内,此后在帮助拟上市公司顺利发行股票、发掘市场价值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一度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欢迎。
路演过程中诸如承销商劝诱网下投资者报高价等违法行为的确需要严查严打,但在国内持续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放开IPO定价的行政之手也实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还新股路演发掘市场真实价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本来功能。